余英时(1930-),安徽潜山人。香港新亚书院第一届毕业生,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曾任哈佛大学中国史教授、耶鲁大学历史讲座教授、康奈尔大学第一任胡适讲座访问教授、现为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1973年-1975年出任香港新亚书院校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2006年获美国国会图书馆颁授的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Kluge Prize rewards lifetime achievement).中英文著作数十种。
《士与中国文化》由余英时著,是文史哲学生的必读书,是研究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士”的经典书。本书采用专题研究的方式展示“士”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作者的基本观点是把“士”看作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个相对的“未定项”——即承认“士”有社会属性但并非完全不能超越者。作者认为:“中国文化之所以能一再地超越自己的限制,则正是凭借着此一“未定项”。本书在修订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宋代士大夫的政治文化概论”、“士商互动与儒学转向”、曾国藩与“士大夫之学”、“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四篇论文。
十九世纪,黑格尔在讲述中国落后原因时曾说:“造成中国落后的原因是中国人内在精神的黑暗。中国是一片还没有被人类精神之光照亮的土地,在那里,理性与自由的太阳还没有升起,人还没有摆脱原始的、自然的愚昧状态。凡是属于精神的东西都离它很远。”黑格尔在说这一番话时中国...
评分 评分一、叨叨叨 这本书是接在《东晋门阀政治》之后读的。当时为了写《东晋门阀政治》的读书笔记,就去翻了豆瓣和知乎的相关评论,从评论中了解到余英时,又从余英时的各本著作中发现了这本容易入门,题材也感兴趣的书。读《士与中国文化》的初衷还是想了解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理想追...
评分(忘了大几了。) 《古代知识阶层的兴起与发展》 士为低等贵族,贵族和平民的交接点;封建秩序解体(贵族之后因灭国、政争失败等原因降为士、庶,庶民因战功等上升为士人),士人阶层壮大;春秋晚期四民社会成立,士人由最低等贵族变为最高级庶民;士人原在封建秩序中有固定职...
评分十九世纪,黑格尔在讲述中国落后原因时曾说:“造成中国落后的原因是中国人内在精神的黑暗。中国是一片还没有被人类精神之光照亮的土地,在那里,理性与自由的太阳还没有升起,人还没有摆脱原始的、自然的愚昧状态。凡是属于精神的东西都离它很远。”黑格尔在说这一番话时中国...
用近半年时间终于将此书啃完。对于对古典经史子集不熟悉的人来说,这确实是一部烧脑的大部头。但读过之后,确实很有收获。俨然是一部中国思想史,虽然局限在士这一阶层,也能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大部分。
评分好书。史料详实文笔有力,余英时从不同侧面、时段对士与政治、社会的关系作了解读,道统与政统的历史梳理也是思想史的一大脉络。比较文化史角度point:中国士与西方知识分子的异同、渊源;内在超越、哲学突破;士与商。【补充读物费孝通《皇权与绅权》】
评分该书的独特视角在于把『士』作为一个群体看待,对其演变做一个梳理,从而交代这一群体作为社会力量所发挥的作用。 对于『士』的原始形态的分析,可以看出余还是处在经典社会学的框架之下,在理论上显得有些过时,但不妨碍其论断,比起前人忽视这一群体,或者是低估这一群体已经好了很多。 其对东汉时期的分析,是典型的关于士大夫政治的分析,从这时开始,『士』的力量开始渗透到庙堂和民间的各个角落,进而与社会发展相交织(方诚峰《北宋晚期的政治体制与政治文化》有相关讨论,较为直观)。到了明清时代,『士』呈现出士商合流的面貌,个人理解为是宋代开始的阶级下落的一个必然结果。这一面貌催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从而影响文化发展。从几个时期的『士』的变化来看,『文化』的概念也不是简单的精神概念了,而是进行了庞大又复杂的外延。
评分嘟嘟嘟……算不算读完了哇。好激动,有木有。没读懂,有木有。防守全线崩溃有木有。
评分韦伯那篇比附过甚,在韦伯的框架下站不住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