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文学理论 奥尓巴赫 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 文学 德国 外国文学 文艺理论
发表于2025-02-07
摹仿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本书是德国当代著名学者埃里希•奥尔巴赫(1892-1957)的经典之作。在西方学术界具有广泛影响,曾再版九次,被译成西方主要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作者从美学角度出发,用文学史家的眼光,对西方三千年来最具影响的经典文学作品,如荷马史诗、教会文学、骑士小说以及法国、西班牙、德国、英国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中各种写实风格及其发展,做了精辟的分析。其着重于表现严肃性、冲突性或悲剧性的尺度和方式问题,已经广为学术界重视。奥尔巴赫的拉丁系语文学研究,通过仔细考察语言和文学的形象化描述,指明了自罗马帝国一脉相承而来的欧洲各民族文化的各自特点和发展,对欧洲从古代史诗到现代长篇小说的艺术革命中人类的自我认识提供了全方位描述。
作者系德国著名学者,译者系西安外国语大学教授。
伟大的批评作品与伟大的虚构作品一样,有着使人落泪的力量。《摹仿论》是一本“迂阔”之书,奥尔巴赫的从容和博大都看着都那么老派,一个唬人的学术名词都没有,但是偏偏“力大、才大、胆大”,无所不覆。前半本论述古典文学以及基督教文学尤其绵密,纷纭挥霍,后几章时间跨度略大,选取的作家作品都有些吉光片羽,但仍然激荡人心。哥特建筑远看宏大,近看才知一砖一瓦皆是精深的活儿,《摹仿论》的从贯穿千年的风格变迁史深入到一个音节、一个语词的分析,也是这般功夫。
评分一直觉得奥尔巴赫的内核是非常巴洛克的theatrum mundi,热奈特的声音(la voix)和视角(la perspective)二分法在这里很好用,文本作为被言说的声音,伴随着一个观看的目光,然而这个目光不属于任何有生的事物,应该说是上帝在看,或者说,是世界精神在看。所以奥尔巴赫的figura其实很容易同卢卡奇的整体性、戈德曼的Dieu Caché甚至阿多诺的星丛等概念嫁接起来,当然如果和潘诺夫斯基一起读更是会有奇效。
评分忍不住想,这是一个德国的木心,但是深度和宽度当然不是木心所能及的。中译本近七百页的文字,三千年的文学史(虽然被指责选材范围太狭隘并也接受这种指责),或许可以被概括为短短几页结语,再进一步概括为:通过研究文体与内容的相互适应情况,考察日常生活如何进入文学,并一步步获得高贵地位的历史。这个中心思想也许可以概括本书的内容,却不能概括作者的天才。近期读过的又一本受益良多的书。
评分无论重读多少遍,都仍然觉得清新饱满。原来最好的文学史也能让人去痴心见证,一种无时存在中内在历史的形成。当下社会逐渐作为历史问题存在着,而语言与文学中对立并交织的,不止是荷马与圣经这两大传统,更有真实与意义,理性与历史,现实主义与悲剧形式,文学的自由与人的独立。非常喜欢第八章《法利那太和加法尔甘底》与第九章《修士亚伯度》,像是赤足走过深海,屏息等待那一句“没有《神曲》,《十日谈》永远也写不出来”。拉伯雷与莎士比亚写的都是最好的诗,因为在那里,狭隘或没有适应能力,才是真正的恶习,而诗人正是用语言重新发现世界,让人在自身中找回秩序。第十八章,司汤达“认为人只是构成历史环境的一粒原子,似乎是偶然才被抛进他所生活的环境之中”,而福楼拜的“环境本身包含着对环境的阐释”,可以遥遥望见第一章中的伤疤与献祭。
评分总体上看是一种透视法的眼光。隐约感到两轴,一是文学史上考察作品与现实生活关系时,作品在展现现实生活时文体风格的变化历程。一是通过再现和形象,时代精神和人的历史体验怎样被传达出来。而在这之上,实际上又有奥尔巴赫本人将现实精神体验融入文本解读、进而借阐释把握历史,再借历史和文化史反思来肯定文学的精神--人的精神。对标准的挑战不仅是这本书的内在线索,也是奥尔巴赫本人诗学的实践。
王炎老师花了整整一学期讲这本书,饱含深情地表示这本书塑造了他对文学研究的认识。虽然奥尔巴赫宏大叙事的语文学阐释方法已经逐渐被微缩历史的研究范式所湮没,这部鸿篇巨制却仍然不失为欧洲文学史的撷珍(想来有不少研究方法,如钱钟书先生锥指管窥的漫谈,如上世纪80年代盛...
评分《摹仿论》出版于1946,作者是埃里希·奥尔巴赫(Erich Auerbach)。原著是德文,1953年出版了英译本,普林斯顿大学2003年的版本,是纪念英译本发行50年的纪念版。该纪念版的前言是爱德华·萨义德写的,给予了《摹仿论》一书相当高的评价::“Books of criticism have usually...
评分被引用的奥尔巴赫 ——《摹仿论》的比较文学意义 郝岚 (本文已发表于《外国文学研究》2015年第3期,转载请引用) 论文摘要:奥尔巴赫的《摹仿论》被现代文学批评广泛膜拜和征引...
评分《摹仿论》并不是一部典型的现实主义文学史类的书籍,正如它的副标题所言它是关于“西方文学中现实的再现”问题的描述。换言之,是讨论了“现实”是怎样进入文本的这一问题。 奥尔巴赫全书的线索围绕着“文体流变”这一关键词,他认为有两种文体传统。一种是“古典主义的文体分...
评分笨重朴实的文本分析的典范,没想到自己能啃完。 古典的文体分用原则和犹太基督教的文体混用原则,德国式思辨气息浓厚的正反题。但奥尔巴赫对文体的选取绝不是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信手拈来。 迄今最好的西方文学史。欧洲文学的最高峰在19世纪现实主义,拉丁文学中心主义者,司汤达...
摹仿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