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德国当代著名学者埃里希•奥尔巴赫(1892-1957)的经典之作。在西方学术界具有广泛影响,曾再版九次,被译成西方主要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作者从美学角度出发,用文学史家的眼光,对西方三千年来最具影响的经典文学作品,如荷马史诗、教会文学、骑士小说以及法国、西班牙、德国、英国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中各种写实风格及其发展,做了精辟的分析。其着重于表现严肃性、冲突性或悲剧性的尺度和方式问题,已经广为学术界重视。奥尔巴赫的拉丁系语文学研究,通过仔细考察语言和文学的形象化描述,指明了自罗马帝国一脉相承而来的欧洲各民族文化的各自特点和发展,对欧洲从古代史诗到现代长篇小说的艺术革命中人类的自我认识提供了全方位描述。
作者系德国著名学者,译者系西安外国语大学教授。
《摹仿论》并不是一部典型的现实主义文学史类的书籍,正如它的副标题所言它是关于“西方文学中现实的再现”问题的描述。换言之,是讨论了“现实”是怎样进入文本的这一问题。 奥尔巴赫全书的线索围绕着“文体流变”这一关键词,他认为有两种文体传统。一种是“古典主义的文体分...
评分本文翻译自Encyclopædia Universalis(法国综合大百科全书)的奥尔巴赫条目,撰写者为巴黎四大法语系主任Georges MOLINIÉ。这篇短文是为百科全书写的条目,尽管只有1000来词,但意思较难理解,所用的句式也偏复杂,将其转换成中文绝非易事。但作者比较精准地解释了奥尔巴...
评分本文翻译自Encyclopædia Universalis(法国综合大百科全书)的奥尔巴赫条目,撰写者为巴黎四大法语系主任Georges MOLINIÉ。这篇短文是为百科全书写的条目,尽管只有1000来词,但意思较难理解,所用的句式也偏复杂,将其转换成中文绝非易事。但作者比较精准地解释了奥尔巴...
评分 评分因为先了解过德勒兹的对柏拉图主义以及摹仿论传统的颠覆的“生成”概念,即他认为不再具有某种源头和存在作为基点,再即文学其实不应/仅是对现实的再现,而是关于意义的生产,让它成为感知和感受世界的可能。但在跟随奥尔巴赫借记忆力追顾西方文学史(当然不完整)的过程中,这种原先对摹仿论的质疑乃至否定几乎都消失了,让自身全然沉浸在每章由例子引出,借由语文学分析进行比较阐述(文体混用)的过程,尤以第一、十三、二十章为妙。而他在文本间也总是回顾前文和预告下文的举动,则展露了其图景在胸的泰然,这种态度加之前面精妙的文本分析,让德勒兹夸赞生成—文学时用到的“非人类视角”“意义的敞开”之语都瞬间在我耳畔和脑中消失。不过,却又将奥尔巴赫与同样能在读者不熟悉文本的情况下做一番精彩文本分析的德勒兹联系到了一起。
评分用文字再现现实,这样一件似乎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在《摹仿论》中却被展现为一种需要经历千年之久的艰难历程——一端是人自身意识的变革,另一端是语言的变革,然后才能织就一张可靠的捕捞现实的网。德国人擅长的宏伟构思能力和精微的古典语文学训练,再加上对文本的一种极为个人化的直觉,造就了这样一部文学批评的杰作。
评分用文字再现现实,这样一件似乎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在《摹仿论》中却被展现为一种需要经历千年之久的艰难历程——一端是人自身意识的变革,另一端是语言的变革,然后才能织就一张可靠的捕捞现实的网。德国人擅长的宏伟构思能力和精微的古典语文学训练,再加上对文本的一种极为个人化的直觉,造就了这样一部文学批评的杰作。
评分基本是大三西方文学史课的加强版,虽然奥尔巴赫要写的并不是文学史。作者语言非常流畅、平易,观点清晰。语文学的部分非常精彩,也因其总是从极端具体的文本细节而非概念体系进入,可视作精微的写作和阅读指导,而非空虚狡猾的理论工具
评分基本是大三西方文学史课的加强版,虽然奥尔巴赫要写的并不是文学史。作者语言非常流畅、平易,观点清晰。语文学的部分非常精彩,也因其总是从极端具体的文本细节而非概念体系进入,可视作精微的写作和阅读指导,而非空虚狡猾的理论工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