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H·埃里克森(Thomas H. Eriksen),挪威奥斯陆大学社会人类学系教授,多年来一直关注政治、民族主义和全球化等问题,已出版多部社会学著作及相关主题的书籍。因为个人亲身经历了信息革命带来的不可预料的后果,遂决意写作此书,分析和阐释当下社会发生的一切。还撰写了多篇论文、杂文性的随笔和一些书评。
周云水,广东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专职研究人员,博士,主要从事西方社会人类学理论译介及客家族群文化变迁的研究,先后组织翻译了《什么是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欣赏文化差异》、《全球化的关键概念》等著作。
何小荣,广东省嘉应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族群文化和社会变迁,先后主持或参与翻译《人类学与当今人类问题》、《发展的受害者》等著作。
在信息爆炸、注意力碎片化的21世纪,能够长时间保持头脑清醒专注,并且善于从海量信息中甄别出最重要信息,这种能力是无价之宝。如何获得这种能力?相信这本深入浅出的《时间,快与慢》会对你有所启示。
——丁小云,知名撰稿人、专栏作家
谁绑架了你的时间
在这个速度至上的社会里
你还能认真地读一本经典名著么?
坐下来亲手写一封书信,写一篇日记么?
你还能心无旁骛地休息一整天么?
关掉网络和手机,只是陪家人聊天,陪孩子玩耍么?
你还能安静地思考一个复杂问题么?
整理一条清晰的逻辑,甚至只是想象一种全新的可能么?
慢速时间为你保存那些属于思考、休憩以及亲密的空间
让你重新寻回生命的原生创造力与人性本真的快乐
本书已被译为英、法、德、意、俄等20种文字
计算机化和信息大爆炸带来了焦躁不安、转瞬即逝的快速生活,提倡肤浅的“速度”文化和“效率”模式,这不仅损害了个人生活和文化创造力,对社会的整体进步和长期发展也极其不利。
本书一反当下潮流,系统全面地剖析了加速发展方式引发的生存困境和社会畸变。作者提出,慢速时间保护复杂的思考和逻辑,同时为人们带来高质量的产品、创造的空间和心灵的乐趣,应当予以保护。作者颇具勇气地提出了一整套折中解决方案,呼吁个人、企业组织乃至整个社会一同合作,在活跃的快速时间与有机发展的慢速时间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共同维护一个宽容平和、兼收并蓄的空间。
如果单以过去那种毫无追求动力、充满茫然的“慢生活”作为参照对象,我并不觉得有什么吸引力。原因很简单,那种生活的慢并非个人意志所盼,而是根本就快不起来。 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时,正坐在“飞”往老家的高铁上,顿时感觉内心十分矛盾:如果我要享受过去的慢生活,那么就必...
评分对于更多的国人来说,这本书的观点也许有些超前,我们身边的很多人还在为追赶不上各种新出炉的玩意而苦恼,但是我们需要这样的观念,需要对我们的行为有所反思。正如作者所说:“我的确相信我们的生活有必要更慢一些,用更多时间专心思考,并按照我们自己的节奏做事情。”
评分从上个世纪90年代互联网大规模的出现开始,我们已近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代。随着电脑、互联网以及通信手段的拓展,人类因为计算机机器和其存储的信息,更加变得无所不能也无处不在。 机器的计算能力,偷走了原本应该让我们大脑来解决的计算,让我们可以把解决某些问题的时间外...
评分本书讲的是世上最神秘、最有意思的事物:时间。(如果不赞同我的观点,请试着解释一下“时间”是什么)更具体地说,是时间观。 经过若干篇幅的、慢吞吞的预热,作者在第三章切入正题,宣称人类一度建立起的、线性的时间观和社会发展观正在崩溃。(这里所谓的线性,指时间一去...
评分前几天晚上,在季风书店偶遇这本书,读到一半,昨日再去找,却没能找到。或许今天可以找到。 近几日,上海是连绵的阴雨,中午十二点左右,走出办公楼,撑起素色雨伞,看铺在路边的梧桐叶,街角电话亭里的女人,妞妞小公馆的猫咪,还有淮海路上的老建筑,这些个景像...
假如让信息泛滥,时间只会被浪费。
评分帝都地铁上读完的第七本书,很遗憾作者成书时间偏早。。。
评分现代人已经回不去了,对慢时间的小修小补只是乌托邦,若再进一步文艺化,则会变成心灵鸡汤。唯一的办法可能是读经?
评分假如让信息泛滥,时间只会被浪费。
评分时间去哪儿了?互联网革命带来的信息爆炸,持续冲击着个人碎片化的生活,人们不断刷新社交网络担心错过最新动态,大脑肥胖症患者渴望着新的刺激,或许是该思考如何慢下来,重新找回人性本真的快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