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妮,1955年生于长春市,曾随父母插队农村和作为知青插队前后7年。1978年春考入吉林大学中文系,后做电影厂编辑。1985年迁居深圳。2005年起在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任教。
曾出版过多部诗集、随笔集和小说。近年作品有:《我的纸里包着我的火》(诗集)、《世界何以辽阔》(诗文集)、《安放》(随笔)、《一直向北》(随笔)、《倾听与诉说》(随笔)等。2012年3月出版随笔《上课记》,广受好评。
《上课记2》内容简介:2012年末,王小妮辞去教职,离开讲台。《上课记2》是她2011和2012两年的“教后感”结集,也是《上课记》唯一的续集。《上课记》倾向于记录和感受,在执教初期,王小妮对她的教师身份还有诸多新奇和困惑,这些情绪真实地呈现在她的文字中,是《上课记》打动人心的重要原因之一。《上课记2》比前作更为成熟,她对教师身份和学生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更为冷静和内敛,惊讶渐少而悲悯之情愈多。
作为一名从教8年的高校教师,我对反映校园生活的一切文字都觉得特别感兴趣,但之前看到的大多是文学著作,而没有看过作为一个高校教师对自己教学和自己学生的一些言语及行为的真实记录。如今,看《上课记2》,突然让我明白了一个事情,那就是,其实作为一名教师,他的世界不应...
评分去年看了《上课记》,今年看了它的续集。王小妮2012年已辞去教职,所以这是唯一的续集。作者以大学老师的身份记录了她的学生们,充满责任感地提醒“处于悬空下坠而不自知”的人们,应该如何看待“障碍即生活”的两种态度和选择。王小妮的提醒也许是有些居高临下的徒劳,但坚持...
评分亲切,这是我对这本书的感觉!好好回顾了下自己的大学,彷惶和无奈是她的主色调!在我们的大学里,机械念书的老师比比皆是,不缺自鸣得意的“叫兽”,还有以“成熟”为美的一群人,特立独行的我,逃掉一切无关紧要的人或事,每天重复着寝室和图书馆之间,囫囵吞枣的一通乱读,...
评分我对王小妮有着莫名的感情,我不知道是因为曾经给我留下过深刻阅读体验的一本《安放》,还是因为同样勾起我思乡情潮的一本《一路向北》或者《倾述与诉说》,尽管我知道她早就向南而去,但我还知道她是长春人,我呢,身在北方,如此想来我们曾经的地理上的距离应该是很近的,况...
评分——读王小妮《上课记2》 这是一本很容易读的书,咪蒙说它是一本流水账,确实是。只是现实中专心教学的人不少,有心记录的人却极少。王小妮认为“在记录他们的时候最不该动用的就是文采,既然有这么真实本色的记录,为什么还要涂脂抹粉。” 《上课记》和《上课记2》太普通了,...
多颗星来纪念跟王老师double到的2011年底的校园一日(当然没遇到王老师),那时梦想去海南每天早上吃海鲜。然能力不够,终将一直扎根帝都。
评分读过1,很好
评分多颗星来纪念跟王老师double到的2011年底的校园一日(当然没遇到王老师),那时梦想去海南每天早上吃海鲜。然能力不够,终将一直扎根帝都。
评分读这本书只是产生了浓浓的猎奇感,想看一个有着优越感,先入为主的作家大学老师是以一种怎么样眼光和观点看待她的学生,果然的没有让我失望,在别人眼里我们就是被贴上了标签的90后,甚至于这些标签还会细分为城里来的、乡村来的,一如我经历过的学校,但眼前这些标签、误读、偏见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保持一颗无比旺盛的好奇心,源源不断地从这个太好的时代吸收养分,转换成赚钱的能力,然后带给身边人快乐和幸福,其他,都是扯淡,所以王老师体验够了生活2012年就离开了教岗,他们能自己野蛮生长,他们在这个时代有属于他们的阳光、土壤、水,他们能长大,偏见却在你
评分一如第一部 最为珍贵的是闪现其中的点滴记忆 来自校园 来自五湖四海为其所遇的性格 想法各异的学生们。而那脉脉的注视中 真的饱含了很多的期许 我想 我也能够感受得到——相比文字更为可贵的是 一位可爱可敬的老师 始终的陪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