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与汉代历史文化

儒学与汉代历史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启云
出品人:
页数:427
译者:
出版时间:2007-10
价格:49.80元
装帧:
isbn号码:9787563367740
丛书系列:陈启云文集
图书标签:
  • 思想史
  • 陈启云
  • 秦汉史
  • 历史
  • 汉史
  • 古代史
  • 中国古代史
  • 海外中国研究
  • 儒学
  • 汉代历史
  • 文化史
  • 思想史
  • 历史文化
  • 汉代文化
  • 儒家思想
  • 中国古代史
  • 学术研究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儒学与汉代历史文化:陈启云文集2》以儒学为核心,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包括汉代的宗教、经济、教育等方面的研究,收入了作者多篇专著和论文。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汉代思想文化、汉代儒学、历史考证,内容涉及两汉思想文化史的宏观意义、汉代思想文化含义的新诠释、汉代儒学的现代诠释、刘宋时代尚书省权势之演变等。

古代中华思想文化的发展演变,就像大江大河,水流东去,波涛汹涌,气象万变,滔滔不绝。其间,在某些时候,有博大真人,以圆形器皿取水,题名《老》、《庄》;又有圣贤人物,以文武器皿取水,题名《论》、《孟》、《荀》;复有谋略之士以六角器皿取水,见知为《孙》、《申》、《韩》;更有沉潜智者,以八角器皿取水,传世为《易传》。后来有人认为“圆而神”是道家之所藏;“方以智”是儒家之所贮;“六角之器”为法家专注,而“八角之器”为数术所本。于是家派之说法出。

具体描述

作者简介

陈启云,1956年毕业于中国台湾省立师范大学,后赴香港新亚研究所师从钱穆先生深造,1967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后。在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校区)历史系任教二十七年,1994年转为加州大学终身荣誉教授。2002年转为“清华大学”(中国台湾地区)终身荣誉教授。2004年受聘为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2005年受聘为南开大学陈省身讲席教授。 主要著作有:《荀悦与中世儒学》(1975)、《荀悦与汉末思潮》(1980)、《剑桥中国秦汉史》第十五章(986)、《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历史论析》(2001)、《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秦汉帝国》(1996-)。

目录信息

代序:我怎样研究汉儒与王莽
一 汉代思想文化
两汉思想文化史的宏观意义
汉代思想文化含义的新诠释
从历史发展的分期宏观汉代历史文明和汉文化传统
二 汉代儒学
汉儒理念与价值观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之理论篇
汉儒理念与价值观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之考论篇
西汉时“子学没落、儒学独尊”的问题
汉代儒学的现代诠释
颍川荀氏家族
荀悦著述的文本和语境问题:《汉纪》与《申鉴》
三 历史考证
汉代中国经济、社会和国家权力——评许倬云的《汉代农业:早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形成》
关于东汉史的几个问题——清议、党锢与黄巾
略论两汉枢机职事与三台制度之发展
曹魏时代中书、尚书二省权势的比较
两晋三省制度之渊源、特色及其演变
刘宋时代尚书省权势之演变
附录:陈启云著作目录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有启发。以及很好奇臧知非老师究竟如何得罪作者了,竟费了一篇文章的精力来批判他。

评分

荀悅

评分

有启发。以及很好奇臧知非老师究竟如何得罪作者了,竟费了一篇文章的精力来批判他。

评分

半数文章与《汉晋六朝文化·社会·制度》重合,本书核心讨论以儒学为代表的汉代思想文化史,序言处处针对余英时,有些明显强词多理,如关于郭沫若《十批判书》抄袭问题,作者以古人不著书,不以己名命书,知识专利与知识产权为近代资本主义文化产品云云,但郭沫若为近代人而非古代,自然以近代学术标准要求,至于说国内学者不满郭之为人而附和,虽有其真实一面,但难免诛心之论。至于明言余英时抄袭自己观点及暗示其师钱穆不规范之处,则不知是论证还是讥讽。不过作者提出的将先秦诸子划分为不同学派是汉朝人的观点,诸子之辩并非学派之间而是个别思想家的观念之争,这点倒是蛮有启发。此外作者认为诸子思想的没落,政治因素(焚书坑儒及罢黜百家)不是主因,而应从文化发展的“事势”和“事理”中寻找,倒是有内在理路的意味。其他文章,无感。

评分

半数文章与《汉晋六朝文化·社会·制度》重合,本书核心讨论以儒学为代表的汉代思想文化史,序言处处针对余英时,有些明显强词多理,如关于郭沫若《十批判书》抄袭问题,作者以古人不著书,不以己名命书,知识专利与知识产权为近代资本主义文化产品云云,但郭沫若为近代人而非古代,自然以近代学术标准要求,至于说国内学者不满郭之为人而附和,虽有其真实一面,但难免诛心之论。至于明言余英时抄袭自己观点及暗示其师钱穆不规范之处,则不知是论证还是讥讽。不过作者提出的将先秦诸子划分为不同学派是汉朝人的观点,诸子之辩并非学派之间而是个别思想家的观念之争,这点倒是蛮有启发。此外作者认为诸子思想的没落,政治因素(焚书坑儒及罢黜百家)不是主因,而应从文化发展的“事势”和“事理”中寻找,倒是有内在理路的意味。其他文章,无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