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田晓菲 陶渊明 文化研究 海外汉学 尘几录 海外中国研究 手抄本 古典文学
发表于2024-12-22
尘几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尘几录》一书旨在向我们展示,读者不仅体验作者,而且,更通过重新塑造文本以使文本符合自己的解读来“生产”或“创造”作者。《尘几录》以东晋时代的诗人陶渊明作为切入点,检视了文本传播的机制与历史。作者以欧洲手抄本文化研究作为参照系,展现了中国中古时期文本的流动性,以及中国手抄本时代的文本如何因为后代的需要而被重新建构和变形。
田晓菲,1971年生人,6岁习古诗,古今中外,阅读颇丰。1985年经过北京大学英语系、心理学系、中文系老师面试,特招进入北大英语系。而当时年仅14岁的她,以与生俱来的才情和聪颖,已出版两本诗集,名动天下,真正是少年成名。时隔多年,再次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田晓菲已是执教于哈佛大学东亚系的年轻学者田晓菲了,不时有佳作问世,显示了她深厚的知识积淀。让人惊讶于她的才情之余,更惊叹于她学者的严谨与智慧,以及她勤奋踏实地走过的每一步。从北大毕业后,田晓菲远赴大洋彼岸求学,于1998年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柯盖特大学,康奈尔大学教书,现在哈佛大学任教。
【藏书阁打卡】 手抄本文化中的陶渊明,不稳定的文本与参与删改的读者,异文与原文难辨,“得”的传统和历时意识形态的变化与想象,断裂而从虚幻被建构为真实的集体记忆,西方后现代思潮解构原本与作者的神话,重新在“异文”中发现一个焦虑的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安得返自然?” Ps:有人论证《五柳先生传》文末赞曰不合自传,其实是扬雄:《汉书·扬雄传》中“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等文字,均出自于扬雄自序。由此,还产生了反复“改写”这样一个复杂的现象:《汉书》作者将扬雄自己的自传性文章改写进了他的本传,陶渊明又根据《汉书·扬雄传》的部分内容,写进了《五柳先生传》,而沈约等人又将《五柳先生传》这样与“自传”无关的作品之内容改写进了《陶渊明传》。(再论陶渊明《五柳先生传》非“自传”)
评分这本书写得拧巴,题目是宇文所安所爱,全文纯然是宇文所安的研究口气,我不知道田晓菲花了多大的力气来摆脱自己从小所受的传统中国古典文学教育,来达到海外汉学家的研究思路——当然,这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评分立论甚高且有说服力,对一种“写下的、固定的、可以被还原的”原本的拆解,如果说文献学的一重目标是“判别材料给个能兼顾所有真材料的解释”,那么许多时候在判别一步就开始动用阐释后的阐释,一个无解的死循环。很喜欢讲中国文化高度自觉所以渴望天真的那一段,用言说谈论忘言,说陶渊明既是作者又是述者,诞生了对乞食这种“叙事”感的诗的精妙分析,但如果是用它来看《饮酒》的话,就觉得好像有点把诗歌太过往performative方向读解,我更倾向于看到这些诗里自我对话和排遣的成分。另外就是,最近论文读了批陶渊明研究,内部未尝了断的不同见解/争辩何其多,远不是宋学传统下的铁板一块,在她以传统陶渊明研究为论辩对象时,也自行塑造了一个均一和简单化的论敌吧。
评分随便翻翻,没有认真读,觉得有些隔。
评分Tian的成名作。手抄文本流動性所造就出來的「陶淵明」,人格形象決定異文選擇,異文選定又反過來證明人格的循環論證,能夠在她的文本細讀中得到重新審視和批判,也不過是一種妥協罷了,而詮釋的本質在於又一次賦予意義。感謝@1315128 的生日禮物。#壹陸讀#062
这两周陆续读完《尘几录—陶渊明和手抄本文化》。所以介绍一下这个书。在版刻和印刷发达的宋朝以前,手抄本是文本的流通的重要形式。从陶渊明的种种抄本为切入点,田晓菲介绍了陶渊明集中或字或词的种种异文,审视其可能情况,向读者揭示抄本流通和传播中被不断增删改动,...
评分读田晓菲《尘几录》,让人很容易就想到一个历史学上的问题,即顾颉刚提出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理论。其实,不仅中国历史,不仅陶渊明,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名人的历史,恐怕都存在着一个“层累地造成”的问题。克罗齐所谓“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从某种意义上说,表达...
评分讀過《塵几錄》,對手抄本文化和陶淵明的文學鑒賞,有了更深的瞭解。雖然還談不上研究,至少對手抄本文化現象和陶淵明的千古誤讀,有了許多新鮮的見識。其文風明白曉暢、通俗易懂,相較之下,現時許多文學研究著作曲高和寡、故作高深的理論詮釋和演繹,相反更令人如墜雲霧,不...
评分尘几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