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田晓菲 陶渊明 文化研究 海外汉学 尘几录 海外中国研究 手抄本 古典文学
发表于2025-02-24
尘几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尘几录》一书旨在向我们展示,读者不仅体验作者,而且,更通过重新塑造文本以使文本符合自己的解读来“生产”或“创造”作者。《尘几录》以东晋时代的诗人陶渊明作为切入点,检视了文本传播的机制与历史。作者以欧洲手抄本文化研究作为参照系,展现了中国中古时期文本的流动性,以及中国手抄本时代的文本如何因为后代的需要而被重新建构和变形。
田晓菲,1971年生人,6岁习古诗,古今中外,阅读颇丰。1985年经过北京大学英语系、心理学系、中文系老师面试,特招进入北大英语系。而当时年仅14岁的她,以与生俱来的才情和聪颖,已出版两本诗集,名动天下,真正是少年成名。时隔多年,再次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田晓菲已是执教于哈佛大学东亚系的年轻学者田晓菲了,不时有佳作问世,显示了她深厚的知识积淀。让人惊讶于她的才情之余,更惊叹于她学者的严谨与智慧,以及她勤奋踏实地走过的每一步。从北大毕业后,田晓菲远赴大洋彼岸求学,于1998年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柯盖特大学,康奈尔大学教书,现在哈佛大学任教。
敷衍了得,然证明欠佳。很多时候表示怀疑本身反而不会招致更多的怀疑。但田晓菲也许是深谙矫枉必须过正,当她直截地站在传统的反面的时候,无疑是把问题过于简单化了。只有当她不是为了反驳某人而写的时候才是她写得最好的时候。
评分逻辑没毛病
评分二刷前言~虽然当初书籍史课上听同学说某位老师对此不认同,但讲真这种看待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很值得学习借鉴的。搞文献校勘,校勘记上那一堆文字究竟有什么用呢,为什么不一样,如果千年前真的不是那个有理有据的A而是无理无据的B呢?稳定是一种幻觉,一味追求所谓的原本真本,一味膜拜完美,抹杀了一个文本最初的模样,也抹杀了人物所具有的多样性可能。我们需要平等地看待每一个文本、版本,理性地对待一个人物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形象和大家对他的观念。比起一个高洁脱俗的诗人,我更希望能够触摸到他与普通人无差别的世俗和虚伪,哪怕这与他的美德比起来微不足道。
评分敷衍了得,然证明欠佳。很多时候表示怀疑本身反而不会招致更多的怀疑。但田晓菲也许是深谙矫枉必须过正,当她直截地站在传统的反面的时候,无疑是把问题过于简单化了。只有当她不是为了反驳某人而写的时候才是她写得最好的时候。
评分久闻其人大名一直没读其书,今天读了觉得很好啊,哪有传闻那么不堪
这个关于文本的讨论的中心问题,我想可以归结为这样两个最寻常不过的相对相生的概念——阅读与写作。在此书中,作者着力于提出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作为我们反思的出发点,就像歌德那两句诗说的那样:“爱在深夜里创造了你,你也在创造爱。”当我们在我们的时代阐释阅读某位作...
评分田晓菲眼光毒辣,通过版本的研究,指出了陶渊明形象的构建是一个经典化的过程。不过她太过于执着版本细节的分析而忽视了一个大的事实:事实是:在六朝文学开始声律化、辞藻化、对偶化的演进下,陶渊明却一反常态而行之。而陶渊明的以文为诗、不重辞藻的整体风貌,却不是后代已...
评分我这个人,脾气很不好。动辄喜欢攻击别人。前两天和别人一起出去,吃饭时仿佛同行的人故意要吹些耳边风给我听,说某某人总以为自己了不得,总以为别人不如他,所以如何如何……我听着很不是滋味,心想你们俩和我也是熟人,何必这样呢?可以给我提意见嘛。但其实,人家若给我提...
评分这本书着重探讨在手抄本时代陶渊明形象的建构过程。用田晓菲的话讲,这是一建构过程本身陷入了一种“阐释怪圈”,即“用心目中陶渊明形象为基础来选择异文,然后再反过来用选定的异文‘证实’心中的陶渊明形象”。田晓菲有着诗人的敏锐直觉与文本钩玄能力——在她的另一部住著...
评分我这个人,脾气很不好。动辄喜欢攻击别人。前两天和别人一起出去,吃饭时仿佛同行的人故意要吹些耳边风给我听,说某某人总以为自己了不得,总以为别人不如他,所以如何如何……我听着很不是滋味,心想你们俩和我也是熟人,何必这样呢?可以给我提意见嘛。但其实,人家若给我提...
尘几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