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曆山大·索爾仁尼琴(1918— ),俄羅斯作傢。大學時代開始不停地思考社會政治問題,後因此進勞改營服刑八年,其間兩次從癌癥的魔爪中逃脫。刑滿後積極投入文學創作,其中《伊凡·傑尼索維奇的一天》引起轟動,但《古拉格群島》、《癌癥樓》等傑作無法在當時的蘇聯齣版,在西方國傢率先齣版後引起轟動。1969年被蘇聯作協開除,次年獲諾貝爾文學奬。1974年被蘇聯驅逐齣境,流亡西方。1994年迴俄羅斯。
"Cancer Ward"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of a group of people in the cancer ward of a provincial Soviet hospital in 1955, two years after Stalin's death. We see them under normal circumstances, and also reexamined at the eleventh hour of illness. Together they represent a remarkable cross-section of contemporary Russian characters and attitudes. The experiences of the central character, Oleg Kostoglotov, closely reflect the author's own: Solzhenitsyn himself became a patient in a cancer ward in the mid-1950s, on his release from a labor camp, and later recovered. Translated by Nicholas Bethell and David Burg.
第一次读俄罗斯那段特殊时期的书 革命,战争和迫害 似乎历史每次翻到这 都是人性集中爆发的时候 正直良知的人——牺牲,迫害 卑鄙下流的人——作恶,荣耀 剩下人的不值一提 怕受牵连所以闭着嘴 好像一群羊羔 不吵不闹围观屠杀, 然后温顺的等待刀子落在自己颈子上 怎么做才...
評分摘自《敏思博客》 作者:梁淑怡 一、作者档案 索尔仁尼琴(1918.12.11—2008.08.03),全名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是前苏联的一位杰出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在文学、语言学等许多领域都有较大成就。 索尔仁尼琴1918年生于北高加索的基...
評分1.似锦:开始看索尔仁尼琴的《癌症楼》,一来是诺奖经典,二来有学生写了它的论文,正好一举两得,即看完了经典,也可指导学生论文。翻开书勒对索尔仁尼琴的介绍:“1969年被苏联作协开除,次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74年被苏联驱逐出境,流亡西方。美国政府1974年授予他'美国荣誉...
評分生命如同一条流入沙漠的河。 随着河道泥沙淤积,河床抬高,且变化莫测;河流方向便也因此飘忽不定,最终流入沙漠,不晓得前路于何方,甚至不知道下一科是否会干涸。 《癌症楼》追问了两个问题:“活着的代价是什么?”,和“我们凭什么审判别人的生命?” 故事...
評分摘自《新文化报》 作者:王逸人 几年前,美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苏珊•桑塔格去世的时候,人们冠以她“美国知识分子良心”的称号;而今索尔仁尼琴去世,他也被称为“俄罗斯的良心”,很不幸,这个世界上良心越来越少了。虽然都是良心,但两者的遭遇则完全不同,虽然都写了一辈子...
Krebsstation..癌癥站.德文版 長評:http://www.douban.com/review/1991361/
评分What a fine piece of literature. A masterly crafted survey of life, humanism and humanity.
评分Krebsstation..癌癥站.德文版 長評:http://www.douban.com/review/1991361/
评分What a fine piece of literature. A masterly crafted survey of life, humanism and humanity.
评分Krebsstation..癌癥站.德文版 長評:http://www.douban.com/review/1991361/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