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注疏集:苏格拉底的申辩》记述的是公元前399年,一个叫莫勒图斯的年轻人在雅典状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他不信城邦诸神,引进新的精灵之事,败坏青年。于是,苏格拉底被传讯,在500人组成的陪审团面前作了著名的申辩。但申辩并没有挽救苏格拉底的性命。他最后被判处死刑。苏格拉底之死和耶稣之死,为西方文明打下了两个基本色调。而苏格拉底之死之所以成为西方哲学史上的核心事件,首先要归功于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
苏格拉底这淌水很深。罗素曾感慨,“对有许多人,可以肯定说我们知道得很少;对另有许多人,可以肯定说我们知道得很多;但是对于苏格拉底,就无从肯定我们知道得究竟是很少还是很多了。”苏格拉底大半辈子在雅典街头同人聊天,却没在历史上留下只言片语。两名弟子为其写下的大...
评分苏格拉底说:“未经过省思的生活不值得一过。”不知道他老人家为何把对生活的省思看得如此重要,也不知到底何谓对生活的省思。显然,任何人,只要有点经历,当他回首往事时,都难免生出时过境迁的感慨。那么,这样的感慨是否也算是对生活的省思呢? 如果苏格拉底没有搬起石头...
评分申辩,经由柏拉图记录,再由翻译者转换,给予了我公元前399年的苏格拉底的一粗略的画像。 书的第一部分记录的申辩的由来,不同版本,以及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诠释。因为不具有哲学历史学的背景,这里看起来比较吃力,我草草翻阅了下,等以后再看。 申辩的本文。苏格拉底的申辩,...
评分 评分申辩从反驳对苏格拉底的诬蔑开始,一方面他告诉人们自己并不是无所不知的智慧者,而是有自知之明的爱智者,他的“无知之知”是基于自知之明的一种主动的、不断驳斥虚假知识的求知活动。真知不是具体的知识,而是关于什么是“好的生活”这样的哲学知识,其他所有具体的知识都是从属性的。一个人完全有可能知道并掌握某些具体的知识,但并不理解真正的“好”是什么。另一方面他澄清自己的“无知之知”与智者们的不同,德尔斐的神谕让他看到,他很难像普罗塔戈拉那样的智者把知识当成商品进行交易,在意识到无知后,苏格拉底在人之间奔走,通过不断地对话获得“无知之知”。至于什么是“好”他也不知道,但他通过教给人们不好希望让人变得更好,这也使他落得“败坏青年”的罪名。义疏将申辩解读为哲学与政治之争,即两者的目的都是实现美好的生活,需要消化
评分被苏格拉底震撼了。读了这本书,才真正知道为何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第一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以“无知之知”纯粹地追求真理和智慧,这是何等的高贵和伟大。从他身上,我知道了如何真正的爱智。但我不知道,我是否能像苏格拉底那样为证成真理而死。至少,我现在做不到。让我羡慕的是,苏格拉底身边始终有一个神秘的精灵陪伴。我也渴望能够有上帝的光照,能让我以谦卑和顺从在书卷中追求真理,并由此而获得基于上帝神恩而赐予的自由和安息。爱智是一个永没有终点的过程,但非常幸运的是,我可以认识制造一切起点和终点的上帝。有了上帝,我在追求真理过程中不再孤独。
评分苏格拉底之死和耶稣之死奠定了西方文明的两大基调
评分“我去死,你们去生。我们所做的哪个事更好,谁也不知道,除非是神。”震颤,感到自己的怯懦。
评分你个死人苏格拉底怎么这么话痨,看得我都想把你给处死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