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版说明序言第一章 文化的特质、分类、认同、创新 一 文化是人文化即人化 二 文化的结构与分类 三 文化的基本特征:共性与个性 四 文化与文明 文化与哲学 文化与历史 五 文化与宗教 六 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 七 文化传统的认同、继承、重建、创新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之地理环境与社会背景 一 梁漱溟、冯友兰、朱谦之、侯外庐、钱穆等学者的分析 二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三 社会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四 农业经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五 历史传统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第三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特征、价值体系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 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与特征 三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 四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脉络与分期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方向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二 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凝聚力 三 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文主义、民本主义精神第五章 中国文化的传统美德与理想人格 一 中国是礼仪之邦 二 提倡伦理道德是中国文化之特色 三 发扬优秀的传统美德 四 塑造新型理想人格第六章 传统思想文化的形成与早期发展 一 八卦与中国观念文化的起源、形成 二 阴阳五行与中国观念文化之早期形态 三 春秋后期以“道”为本体的老子学说与以“仁”为核心的孔子学说, 尚韬略的兵书与兵学第七章 传统思想文化的理论化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 倡“兼爱”、“非攻”的墨家学说与“以名举实”的后期墨学 二 法家学派与法、术、势并用的韩非子思想 三 名家学派,“合同异”的惠施与“离坚白”的公孙龙思想 四 儒学的发展,思孟学派及其“中庸”“仁政”学说 五 道家的分化:“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逍遥、放达的庄子之学,综合百家的荀子与稷下学派第八章 传统思想文化主体多元格局形成过程中的三次冲突,秦汉时期封建专制主义统治思想之形成 一 儒法斗争的尖锐化,秦统一六国与“焚书坑儒” 二 西汉前期实行“黄老”政治与道儒思想的冲突 三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封建专制主义统治思想之形成 四 儒学经学化,经今古文学之争与谶纬流行第九章 传统思想文化的融合与演变,魏晋至唐宋时期的玄学、佛学、道教 一 尚“清谈”的魏晋玄学——儒学、道学的进一步合流 二 讲“因果轮回”的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与影响 三 重“养生”的道教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另一种走向第十章 传统思想文化融合、演变后期的理论形态——宋明时期的理学 一 北宋儒学复兴与周敦颐的“无极而太极”说 二 张载关学及其“气本论”的理学体系 三 程颢、程颐奠基,朱熹集大成的“理本论”理学体系 四 陆九渊、王阳明“心本论”的理学体系 第十一章 传统思想文化的反省与总结,明清之际开始的思想启蒙与批判 一 李贽、黄宗羲、唐甄等进步思想家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批判与社会启蒙思想 二 顾炎武、戴震等批判理学“空寂无用”提倡“实学”、“考据”与“经世致用” 三 王夫之、章学诚等对传统思想文化进行总体反省与总结第十二章 传统思想文化的转型,西方文化的传入与中西文化论争 一 西方文化的传入,改变了中国文化结构 二“中道西器”、“中体西用”之辨与中西文化比较观念 三 “五四”运动以来中西文化论争中的三股思潮 四 现代新儒学文化思潮的兴起第十三章 传统思想文化的重构与创新,当代“文化热”的兴起与新的中西文化冲突 一 当代中国“文化热”兴起的国际背景与国内原因 二 当代中西文化冲突的交点 三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迎接21世纪第十四章 中国文化论争的方法论与研究方法 一 三股文化思潮与三种文化方法论的冲突 二 确立了唯物史观的指导地应,但出现了简单化、教条化倾向 三 文化虚无主义、排外主义的恶性发展 四 文化方法论体系的重建与新的文化方法论冲突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