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苡程(美籍),北京人。曾留学美国,在密尔斯(Mills College)女子学院获英文创意写作硕士和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心理学硕士。在美国出版过英文小说《无名女人的女儿》(The Daughter of No Name Woman)。现在北京从事心理工作和写作,翻译过《天才儿童的悲剧》(哈尔滨出版社2008年出版)。
20多年前,本书作者在纽约大学读心理学研究生,论文选题是人类的忏悔心理。为搜集各种临终遗言作为第一手素材,她首先去了藏书无数的纽约市公共图书馆,结果发现能找到东西基本仅限于名人的临终遗言。于是她重新整理思路,突发奇想,花了三百五十美元在《纽约时报》上登了一个小广告,征集临终遗言,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些来信深深地打动了她,于是她决定把这些故事呈现给更多的人。
我曾经认为,如果一个我敬仰的人,将他/她丰富的人生经历,经过时间洗礼后的心中世界写成一本书,我读完后就能体会到那样的活法,就能拥有那样的人生体验。 后来我知道了,一生不是那么轻易就能得到的,你需要花一辈子的时间才能拥有它,拥有什么样的还不确定。 ...
评分书中忏悔者们的一个个故事令人唏嘘,感动是难以言状的。 但反观作者对这些忏悔者的探访或者感慨,总让人感觉虚假。或许是因为以第三者的身份去介入是不可能的。建议删除那些作者的总结。将这些归纳总结工作交予读者更好。
评分我曾经认为,如果一个我敬仰的人,将他/她丰富的人生经历,经过时间洗礼后的心中世界写成一本书,我读完后就能体会到那样的活法,就能拥有那样的人生体验。 后来我知道了,一生不是那么轻易就能得到的,你需要花一辈子的时间才能拥有它,拥有什么样的还不确定。 ...
评分我们往往是在别人的故事与文字里,看到自己的影子。 记不清楚这话是哪位先人的感悟,结结实实说出了卡在我心底的诸多感受。 一直很羡慕豆瓣上那些写的一手惊世骇俗书评的主, 世界与文字在他们的手指飞舞间,被一次又一次重新架构。 也一次次盘算并羞愧的自问: 作为一个曾经...
读完才觉真假难辨,以欺骗的方式宣传爱是对爱最大的侮辱。
评分要么是编的,要么太缺德了,不管什么情况都很让人气愤
评分好几个故事蛮震撼我的,对死亡的好奇和恐惧,以及临终悔恨、遗言这些主题本就挺吸引人,所以此书受读者关注也很正常。但是会忍不住怀疑故事的真实性。还特意查了那个获得国际钢琴大赛冠军的台湾女钢琴家,结果没查到。
评分读完才觉真假难辨,以欺骗的方式宣传爱是对爱最大的侮辱。
评分说实话,极不推荐。假设整件收集遗言的事是真的,袁女士(实在不能称她为作者或写者)刊登广告时首先做出的保证是对方的遗言会是秘密,她只负责提供一个倾诉并且保密的平台。显然,她没做到。她将他人对一个陌生人的信任和一生里最深最难以向爱人说出来的秘密,公开到公众面前,我很难认同这是一种尊敬和保守秘密的方式。再者,上课时和咨询类相关的教授们一再向我们强调的是客户的隐私。任何心理学专业的人都不会不知道这一点职业道德要求。其次,评论里也有很多人在质疑这是一本伪书,破绽和漏洞都太多,而且也的确没有英文版(或者是不敢出版英文版?)。相对而言,如果是像《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那样瞎编胡造的故事书,倒真的比她用别人的秘密来出版书籍谋取名利来得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