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奈保尔(V.S.Naipaul):
英国当代作家,文化巨匠。1932年生于特立尼达岛上一个印度移民家庭,1950年进入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毕业后迁居伦敦。
50年代开始写作,作品以小说、游记、文论为主,主要有《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米格尔街》、《自由国度》、《河湾》与“印度三部曲”等。其作品在全球享有盛誉,半个世纪里,将里斯奖、毛姆奖、史密斯奖、布克奖、第一届大卫·柯恩文学奖等收入囊中。1990年,被英国女王封为爵士。200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 V.S.奈保尔最新作品
★ 21世纪最无可争议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 像福楼拜和海明威一样,奈保尔善于用最简单的词汇去表达最深刻的含义,世间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他的探寻之路中的朦胧使得它更加鲜明。奈保尔做了最好的展示,让人对他的非洲之旅身临其境。——《时代周刊》
★ 一个灾难的摄影师,一个历史的聆听者。——《独立报》
《非洲的假面剧》内容简介:《非洲的假面剧》记录了作者奈保尔2009年至2010年间在非洲乌干达等国家的游历见闻。奈保尔从非洲的中心乌干达出发,先后经过加纳、尼日利亚、象牙海岸、加蓬,以及非洲最南端的南非。奈保尔以一个旁观记录者的身份,将位高权重的国王、普通的贩夫走卒、外来宗教的皈依者、古老非洲信仰的追随者的百样形态一一记于笔下。
在非洲的各个角落,都有神秘的占卜师抛下石头,倾听神谕,与死者通灵,预测未来吉凶。这些神秘的仪式,将人带回到生命源起之时。无论异质文明怎样入侵非洲,非洲戴上怎样的假面,那些古老的文化依然在丛林里固执地存在着。"
奈保尔一如既往地用他尽量冷静的视角去给读者带来来自遥远的非洲大陆的声音;尽管文笔中时刻凸显着他的立场和思维建构,但他仍然用客观的文字告诉我们如今非洲的模样——可以说他有如此种种之不好,但不可否认这本书仍然具有其宝贵的价值。 此书中作者所忧心忡忡的传统与现代之...
评分这是我读的奈保尔的第一本游记,在读的过程中就一直在心中默念这人好刻薄啊,而且是不露声色的刻薄,除了有几段对后殖民主义以来亚洲势力在非洲大力开垦资源的批评以及对非洲当地人虐待动物行为的咒骂以外,其他大都是默默的不屑。我看了豆瓣的几则书评,说这是他充满温情的一...
评分 评分无论是在世的作家,还是已经归尘的作家,能够不拘泥于一种文明,甚至一种语言的,没有人能超过奈保尔。 马尔克斯是拉美作家,村上是亚洲—日本作家,昆德拉是欧洲—捷克作家,拉什迪是英语-印度作家,余华是中国作家,莫言是山东作家。。。 奈保尔不属于拉美,不属于印度,不属...
评分非小说文体的旅行记录是V.S.奈保尔(V.S.Naipaul,1932—)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10月出版的新作《非洲的假面剧——非洲信仰面面观》(The Masque of Africa: Glimpses of African Belief)是他的第十六本非小说作品,也是他的第三十本书。奈保尔的旅行记录主要集中在...
这部特别的游记,更像是一场灵魂之旅,寻根之旅;奈保尔漫游于新旧交替中的非洲大陆,在慌张的现实中窥探变味的传统,惊讶于人性的难以动摇却脆弱飘摇的命运。他的笔触既冷静、犀利,却也有一种嘲弄和反省。
评分奈保尔笔下容易受伤的非洲,断裂与隔离是其不可规避的主题:外来宗教与传统巫术、现代教育与森林魔法、疯狂拜金与宗教仪式的对抗,不同语言带来的身份困惑与身份危机,因为不具备文字书写体系而不断消亡的非洲历史、口述传统和神话故事,种族隔离与种族冲突,以及国内的暴政与战争,外来殖民者对土地的侵占、对非洲社会结构的摧毁。奈保尔透过非洲的假面具,看到在这些裂痕的背后,非洲巨大的困境与痛楚。面对异质文明的侵入,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重建发展的桥梁,才是非洲亟需解决的问题。
评分爱他的小说,不爱这本非洲游记。
评分非洲的部落文明与现代文明相遇的情景,恍然明白,为什么非洲会出现阿明、博卡萨。
评分基督教与伊斯兰教都只是非洲人的外表,他们的内心仍然是那片森林。非洲的文化造就了非洲人,但也是这种文化造就了非洲的现状。奈保尔的眼光,一如既往的犀利,其语言还是一样的尖刻。他在非洲游历数月,他对于非洲的认识,比较靠谱且深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