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1911-)原名杨季康,著名作家、翻译家和学者,江苏无锡人。毕业于东吴大学,清华大学研究生院肄业。1935年与钱锺书结婚后共赴英国,法国留学。1938年秋回国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1952年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及随笔集《干校六记》《将饮茶》《杂忆与杂写》《我们仨》、《走在人生边上——自问自答》等译作《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斐多》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了《杨绛文集》8卷。
《干校六记》为杨绛先生的散文名作,记述了1970-1972年间作者夫妇在河南干校的种种“琐细的旧闻和飘忽的感受”,虽说是“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的小穿插”,但作者用温婉淡然、近乎白描的手法为那个时代画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剪影。当年胡乔木曾托钱钟书转达他对此书的十六字评价:“悱恻缠绵,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句句真话。”范用先生则言,“(本书)并非历史,但是当事者的实录,也可看作历史的证言或历史的侧记。……这类作品,作者对它有感情,对后人,对了解历史多少有些作用。”
由衷地喜爱杨绛先生的作品,缘起先生在《我们仨》中所呈现的种种从她凡长人生中升华而出的生活之美。那些雅洁沉静、平实细腻的文字,那种从容淡定、冷静豁达的生活态度,以及那一段绵延至今的与钱锺书先生相儒以沫、平凡朴素的爱情故事,都深深地打动着我。而我关于生活的思...
评分周日下午,身体不爽,到图书馆闲坐,翻翻,觉得好。 古人是讲“哀而不伤”,杨先生那种闲淡,居然是“哀”也无处安插。只得在《下放记别》中看到,见女儿“踽踽独归”,我“心上凄楚”。这时,女婿已经自杀。非常静的笔调。不见“痛定思痛”那种“痛何如哉”的情绪。 《学圃...
评分 评分《干校六记》杨绛 三联书店 干校六记,六篇。作者哀而不伤的笔触,却着实触动了我心的全部哀伤。合上书页出门去,迎着夕阳,内心升腾出巨大的荒凉。 写学部的知识分子们被放下书本,体力劳动。挖防空洞,把书书橱搬来搬去“全是由年轻人狠命用肩膀扛,贴身的衣衫磨破,露出肉...
评分知识分子只会吃不会做,有什么用?还不得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评分六篇小文记录下知识分子在文革时期下放干校的经历。六十多岁的杨绛与钱钟书在干校的生活表现出了一种巨大的忍耐精神和强大的生命力。面对精神上荒诞无理的束缚,他们能够积极地调整自己的心态,保住还存有人性的自我意识(理性、善良、关爱、包容)。面对干校艰苦的生活条件,他们能够苦中作乐,把惨淡的生活过好,这种精神令我深感敬佩!从杨绛的文字中,能够感受老一辈知识分子内功深厚的表达方式,书中既对“文革”浩劫中荒诞之事的无情揭露,但又不过分地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批判、抱怨;相反,在几篇小文中,还偶尔能看到生活中轻松幽默、富有情趣的调侃,这样的一种哀而不伤、隐忍中夹带乐观与希望的文字真是拿捏得恰到好处!【3.3万】【首图】(我是豆瓣第500位读过本书的人,纪念一下~)
评分果然功力深厚
评分虽则是六篇短文,记录杨绛先生与钱锺书在干校劳动学习的时光片段,也能看出他们这大半生所经历的坎坷和当时不自由的大环境(花甲之年还要下放劳动),但杨绛先生的文字炼达,字里行间亦显露出随遇而安的豁达心境。
评分钱钟书夫妇在六十岁上还被下放去干校劳动改造,这本书是杨绛先生回忆当年情状写的一些生活小景。这对夫妻太有趣了,一个是冷静中有俏皮的奇趣,一个是平淡真实含情脉脉。音短促却有回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