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他人一起创办《天风》杂志。1965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但却能够比在现实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更快乐地表达自己,表现自己。人生亦复如此,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地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生不完满是常态,而圆满则是非常态,就如同“月圆为少月缺为多”道理是一样的。如此理解世界和人生,那么我们就会很快变的通达起来,也逍遥自适多了,苦恼与晦暗也会随风而去了。
有些书你读不出它的好,是因为你没在对的时间读它。这大概是我只是觉得这本书还行的原因,大概我这样的人生经历,无法读出它的深意来。 因为最近很困惑迷茫,所以想读些书来告诉我人生的意义,大概它也没有怎么解决我的困惑,所以感到失望。但是有一句我是记得的,那就是,人...
评分99宣传册上介绍过本书,很喜欢书名,又是林语堂先生的作品。所以一直很期待,上周日终于在中心馆借到了本书。 一翻目录就感觉不对,没猜错应该是本编选书。连序都是《生活的艺术》的序,很失望。一下子没有了阅读的兴趣,有种上当的感觉。书名叫“人生不过如此”,但是内容上...
评分现在相信在特定的时候人性会倒退,当恐惧到达一个前所未有的强度,任何一个稻草你都会看成一课大树,二种选择,一是不思进取的寄托于稻草,二是自欺欺人的相信稻草,可怕的是,通常稻草都是会毁灭精英的那些可怕的邪恶之徒,少数人选择了清白的死亡,可悲主观上选择,客观...
评分人生不过如此其实是林语堂老先生的一本散文集的书名,之所以买下这本书还是因为封底的两段文字,我一直在寻找的两段文字。这两段文字应该是林老先生对于“人生不过如此”的解读,但之与我而言却是对于快乐和生活的解读: 其一: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
评分《人生不过如此》里林语堂崇尚的是一种中国式的半梦半醒间看人生的生活态度;一种诚实的对待生活的态度,意为我喜欢这件事便向全世界宣告我喜欢这件事,当我躺在沙滩上而非办公室的时候,我才会发出“人生真美丽。”的感叹。中国上下五千年能存续至今,在林语堂看来,中国民族...
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
评分愛抬杠。
评分闲来看看无害
评分林老师真是活明白了
评分大师写的东西就像一杯茶,时而清淡时而无比浓烈。大部分观点真的写到我心坎里去了,但是有一些却无法苟同,或许这就是时代的痕迹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