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30多年的准备和琢磨,斯拉法于1960年出版了《用商品生产商品:经济理论批判绪论》一书。斯拉法探究的问题是没有生产规模的变动或生产要素中的比例的变动的经济体系的特征,认为国民纯产品就是超过补偿生产资料所需要的产品的“剩余”,把生产看作是同样的商品既表现为生产资料、又表现为最终产品的一种“循环的过程”。这种研究方法正是复兴了古典学派的思想,所以,他时常被称为“新李嘉图主义者”。
本书基本上遵循古典经济学派的传统,研究经济体系中各生产部门周而复始地进行生产的基本状态。作者把社会产品在各阶级间分配的法则作为研究中心,进而研究社会产品和剩余产品的产生,以及在生产中劳动与生产资料的比例对于决定商品价格的作用等一系列理论问题。
这本书是09年看的。最近翻了下以前的笔记,突然想到本书,便趁自己对这书的印象还未完全淡忘之即写个简评,也算给后面读者提供些参考。 我之所以没给本书满分是因为:一、翻译问题。这本书在上世纪60年代便出了中译本,速度相当快,但至今仍未有更好的版本;本书尤其在“比率...
评分这本书是09年看的。最近翻了下以前的笔记,突然想到本书,便趁自己对这书的印象还未完全淡忘之即写个简评,也算给后面读者提供些参考。 我之所以没给本书满分是因为:一、翻译问题。这本书在上世纪60年代便出了中译本,速度相当快,但至今仍未有更好的版本;本书尤其在“比率...
评分这本书是09年看的。最近翻了下以前的笔记,突然想到本书,便趁自己对这书的印象还未完全淡忘之即写个简评,也算给后面读者提供些参考。 我之所以没给本书满分是因为:一、翻译问题。这本书在上世纪60年代便出了中译本,速度相当快,但至今仍未有更好的版本;本书尤其在“比率...
评分这本书是09年看的。最近翻了下以前的笔记,突然想到本书,便趁自己对这书的印象还未完全淡忘之即写个简评,也算给后面读者提供些参考。 我之所以没给本书满分是因为:一、翻译问题。这本书在上世纪60年代便出了中译本,速度相当快,但至今仍未有更好的版本;本书尤其在“比率...
评分这本书是09年看的。最近翻了下以前的笔记,突然想到本书,便趁自己对这书的印象还未完全淡忘之即写个简评,也算给后面读者提供些参考。 我之所以没给本书满分是因为:一、翻译问题。这本书在上世纪60年代便出了中译本,速度相当快,但至今仍未有更好的版本;本书尤其在“比率...
其实读的是1963年的内部读物版
评分原文虽然不说简洁,也是基本没有前后文,我参考了一些论文。这是一个模型,基于线性方程组,给定生产方式,收入分配的比率决定相对价格。从现实层面讲,日复一日同样的生产并不会改变要素投入比率,也就没有边际分析的意义,所以线性方程组是合理的。(一些日本马克思主义学者已经把ces函数放进这样的生产体系了)其理论意义是,容纳了技术再转辙,让新古典经济学中资本品边际收益决定利率的理论极为尴尬。
评分拗口但深刻
评分1、边际分析要求把注意力放在“改变”上,因为没有改变,就不会有边际产品,也不会有边际成本。 2、经济体系的性质并不取决于生产规模和“要素比例”的改变。(为维持生产的生产)
评分拗口但深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