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塔洛·卡尔维诺(1923-1985)是意大利当代最有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在四十年的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力求以最贴切的方法和形式表现当今的社会和现代人的精神,以及他对人生的感悟和信念。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每一部都达到极高的水准,表现了时代,更超越了时代。他于1985年猝然逝世,而与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但他在国际文坛上的影响与日俱增,他的创作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什么读经典》的第一版由埃斯特尔·卡尔维诺编辑,在蒙达多里出版社的“伊塔洛·卡尔维诺的书”丛书中出版。除了给予这本书以书名的那篇文章,这个在作者死后出版的文集包括了三十五篇绝大多数是上世纪七十和八十年代的文章(只有四篇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两篇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谈论了那些在不同程度上并由于各种不同原因而对卡尔维诺有重要意义,或是激起他的钦佩的作家—从荷马到格诺。
这一版的《为什么读经典》完全重印了该书的第一版,包括由埃斯特尔·卡尔维诺签名的卷首语。书中转摘了卡尔维诺在1959年春天为回答《新论点》杂志向当时主要的意大利作家提出的“九个问题”而专门写的答案,作为作者的前言。将卡尔维诺在1959年的喜好——这些喜好仅仅用一句短语(“我爱……因为……”)来说明——与他相同和随后年代的文章里那些经过分析和充分论证的喜好(特别是关于相同的那些作者)加以对照,作者觉得这是件有趣的事。
首先,我是带着一堆问题来的: 1.在卡尔维诺介绍的这些作品和作家当中,大伙儿读过的占到多少? 2.事先已读过的部分里,在读了卡尔维诺之后感觉自己简直和没读过一样的占了多少? 3.事先未读过的部分里,在读了卡尔维诺之后至少是自认为既理解了原作又读懂了卡尔维诺的占了多少...
评分这本书有很多的读者推荐,于是买了回来。总的来说,比较失望。至今还没有看到真正出色的优秀的书评类文集,感觉这类文章都写得很笼统,对于想从这些书中找到对经典作品的阅读方法的人来说,卡尔维诺这本书还是和其他此类书一样,隔靴搔痒,没有真正地满足阅读此类书籍的...
评分遇见卡尔维诺是一件幸运的事情,而在我十七岁的时候遇见应该也还不算晚;读《为什么读经典》也是一件幸运地事情,只是在我十七岁的时候读却有些早,毕竟卡尔维诺所提及的经典我基本都没有看过。——但恐怕绝大多数人也没有看过那些经典。——而如果要看,我觉得也是可以看看的...
评分卡尔维诺如是说: 一、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二、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他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但是对那些保留这个机会,等到享受他们最佳状态来临时才阅读他们的人,他们也仍然是一种丰富的经验。 三、...
评分1 我知道卡尔维诺时间比较晚。1995年采访王小波时,我有个问题是“《黄金时代》写了多长时间?”在回答这个问题时,王小波说到他喜欢的作家和作品。有杜拉斯的《情人》,杜伦马特的《法官和他的刽子手》,尤瑟纳尔的《一弹解千愁》,君特-格拉斯的《猫与鼠》和卡尔维诺的《分成...
我不知道这种题材是不是博尔赫斯所创,却在卡尔维诺处听到了遥远的回响
评分一个高智商人的读书笔记,相比之下,卡尔维诺之所以没有去搞原子弹研究,完全是因为人道主义,如果去了,我相信他会是比爱因斯坦等人更伟大的科学家。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只想读普林尼的《自然史》,可是到处都找不到~
评分如果说西方正典所说的经典更在乎“原创性”,那这本对经典的定义在乎“可重读性”,看起来比西方正典舒服多了,没有布鲁姆道德和智力上的优越感,也没有那种激愤。所讨论文本实在不太熟,但叙述让你想找来看。
评分飞机读物,如果不了解西方经典故事是有点吃力的。不是我那杯茶,连写作风格也不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