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桑塔格(1933~2004年),她生于美国纽约,毕业于芝加哥大学。1993年当选为美国文学艺术学院院士。她是当前美国声名卓著的“新知识分子”,和西蒙·波伏娃、汉娜·阿伦特被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2000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2001年获耶路撒冷国际文学奖,并获得2003年度德国图书大奖——德国书业和平奖。
《关于他人的痛苦》是苏珊·桑塔格继《论摄影》之后又一本关于摄影的专著,也是她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这本书聚焦于战争摄影,探讨影像反映出的人的痛苦与观者之间的关系。惨不忍睹的影像尽管能唤起观者的悲悯之心,但人们的无能为力感更让这些在生活中无孔不入,又格格不入的影像显得多余而荒诞。若不经思考而直接相信影像之内容,我们的道德判断力只会愈来愈弱。桑塔格以纯文字书写影像,为观者提供思考空间以正视“他人的痛苦”。
《关于他人的痛苦》 苏珊•桑塔格 上海译文出版社 伍尔夫在这本书开头所要挑战的,正是这个“我们”:她拒绝让她的对话者把“我们”视为理所当然。 所有照片都有待说明文字来解释或篡改。 二零零一年九月十一日世界贸易中心所遭到的攻击,在那些逃出世贸大楼或就近观看的...
评分最伟大的爱欲理论家之一乔治•巴塔耶保存着一张1910年摄于中国的照片,那是一名正被处以凌迟之刑的犯人的照片。巴塔耶把照片摆在桌上,以便每天都能看见。他说:“这张照片,在我生命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对这种痛苦形象的痴迷从未停止过,既陶醉又难以忍受”。 也许,...
评分桑塔格以一种严肃又审慎的态度向我们陈述关于他人的痛苦。我没有机会去记录他人的痛苦,但却学会记录生活的常态,以及他人的美。 布勒东说,“如果美不令人颤栗,就不是美了。”按照这条标准,从我目前拍出的片子来看,能让我颤栗的,只有一人,而且我想,以后再没有人能超越...
评分我之前认为照片提供的是旁观者的视角,冷静而超然才能反衬痛苦,又因此而丧失了传达原质的苦楚。因法语有俗语叫“Tout comprendre c’est tout pardonner ”,意即“理解一切便宽容一切!”。其出自Madame de Staël(1766-1817)[Mawson & Berlitz]。其原文为“tout compren...
评分这句佛语其实到今天才明白其真正含义,因为身边一个皈依朋友的点拨,这个淡定境界离凡夫俗子很远,反观来,我们就无法忽略了“他人的痛苦”,桑塔格照样不行,毕竟非贤非圣,她是个女人。 是什么使我们与痛苦的世界保持着那么一丝亲密的关系?归结于那些照片?有些冤枉,但那...
“如果不去思考,再近的观看也只能是旁观。”尽管我们永远也无法身临其境地理解身处在痛苦之中者的感受,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可以因此推脱尝试去同情共感的责任。摄影作为一种媒介,其目的不是展示,而是激发。
评分我们的同情宣布我们的清白,同时也宣布了我们的无能。
评分翻译得着实糟糕了些…
评分吹的是战争与摄影,有章是给《论摄影》打补丁。 看到苏珊·桑塔格说911,总觉得她是越战时期的人,去翻了下2004年12月28日去世的
评分“如果不去思考,再近的观看也只能是旁观。”尽管我们永远也无法身临其境地理解身处在痛苦之中者的感受,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可以因此推脱尝试去同情共感的责任。摄影作为一种媒介,其目的不是展示,而是激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