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馬斯·德·昆西(Thomas De Qujncey,1785—1859),英國散文傢、文學批評傢。1785年8月15日齣生於曼徹斯特的一個商人傢庭。中學時代擅長希臘文和拉丁文。1803年進入牛津大學,著重學習英國文學和德國語言、文學,對英國新興的浪漫主義文學非常嚮往。他的散文富於幻想和感情,注重辭藻和音樂性,常常有意識地模仿17世紀早期英國散文傢的風格,是英國浪漫主義運動的主要文學批評傢之一。1821年,《倫敦雜誌》發錶瞭德·昆西的著名作品《一個英國吸食鴉片者的自白》,這部作品預示瞭現代派文學的題材和寫作方法的齣現。1826年他遷居到愛丁堡,1859年12月8日去世。
买下这本书的很大缘故是因为之前读了《伦敦的叫卖声》,18~19世纪的英国散文名家们一一登场,而德昆西的表演相当不俗。 而阅读完毕,我的感受却和再之前的那本《伊丽莎白女王和埃塞克斯伯爵》一样,被华丽而繁复的词藻冲昏了头脑,须睁大眼睛,才能看得见埋藏在锦绣花...
評分 評分 評分这本书很奇怪,我从头看到尾,一直都在想,更猛的料在后面,结果更猛的料一直没出来就完了。看完了我却没有被坑爹的感觉,觉得看了这本书还是值的。吊诡吧? 其实猛料是有的,全书至少有十句以上的猛料,埋没在整本书里了。读者要自己找。但是自己没有强烈心灵经历的人,...
評分华丽的辞藻和逻辑有序的思维。这不是关于鸦片快感的,是哲学上对鸦片所带来的精神感受的思辨。即便是翻译过来的句子,好多地方都是能让人反复把玩的,虽然作者不免有一些才学上的显摆和对过去回忆的繁琐描述。但是,这部来自18世纪的自述还是能够感染人心。 “一生没有经历过...
我上這門課,就是等著,prof或者誰能給個定論 - 毒和creativity/learnedness沒有關係,但是好像還是有關係的。不幸,不幸。
评分Exquisite and delicate language. Unutterable dreams and melancholy which are uttered by words, have been echoing to the groans of innumerable hearts of loneliness ever after. Wish him who has suffered too much but still kept as an absolute sincere man may sleep in the grave in infinite repose forever.
评分我感覺,僅僅是我的感覺,感覺,conscious-stream.
评分傲慢華麗眩暈悲傷,太喜歡瞭
评分我感覺,僅僅是我的感覺,感覺,conscious-stream.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