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一本書寫作之宗趣及其所論述之範圍
二本書論述之方式、態度與方法
三本書之內容
第一章 中國人性觀之方嚮與春鞦時代之對德言性、孔子之對習言性、告子之即生言性與孟子之即心言性
一人性觀中西哲之勝義及中國人性觀之方嚮
二具體生命之性,非性相之性,及春鞦時代之對道德理想而言性,與孔子言性相近、習相遠之涵義
三告子之言義外及生之謂性之諸涵義
四孟子不自生言性之即心言性可統攝即生言性之說之四義
五孟子之即“心之生”以言性之意義
第二章莊子之復心言性、荀子之對心言性與中庸之即性言心
一心知、機心、成心之禍患
二復性命之情之生活意義
三心之思慮所成之禮義文理與性之對較關係,及性惡之義
四心欲善,心中理、閤道,與中理閤道之“心之理”或“心之性”
五中庸之即誠言性,即明言心,與率性盡性
六盡己性、與盡人性、盡物性之涵義
第三章乾坤之道,禮樂之原,政教之本,與秦漢學者之言性
一 易傳之即繼言善、即成言性,與本德行以有神明之知
二運神明以知乾坤之道,與即道言性
三禮記之尚情,與其即禮樂之原之人情以言性之論
四禮樂、人情、德行,與天地之道
五秦漢學者言性之目標,與呂覽、淮南之貴生全性、即壽言性、與攝德歸性
六率性循性,與人生行事及政教之本
七綜論道傢型之生命狀態之價值
第四章漢魏學者對客觀的人性之分解的說明
一漢儒之謂人性為一客觀之論題,董仲舒之為成王者之任,而隨名入理以言性之說
二隨名人理之思路之局限,與成就政教之目的以外之言性觀點之討論
三氣分為陰陽二者之觀念之形成與其涵義
四人性與陰陽善惡及性三品之論
五性之品級之觀念之所以立,與王充之即命言性,及純價值義之性
六劉劭為任使眾材,而即形徵性,論纔性之品,與逐步客觀化之觀人術
七由陰陽至五行之觀念之展成—
八五行與五常及劉劭之即形知性論試詮
第五章 客觀的人性論之極限與魏晉人之重個性及個性之完成之道
一個性與品類性,及“放達”、“超拔”之消極的意義
二有個性之人其品格之高下之衡定標準
三個性、我性、純浪漫性,以無內容為其內容,而必 歸於體無緻虛,所遇而皆見其獨
四當前實境之消極的運用,為所遇而皆見其獨所以可能之根據
五道傢之聖人之嚮往與其非曆史人物性
六老子不言性,而王弼言萬物以自然為性,及郭象注莊之重獨性
第六章佛傢言性之六義及其與中國傳統言性之異同
一法與性
二妄執之自性詮義
三種姓之性,同異性
四體性、當體,與所依體
五價值性與三性
六佛傢言性之方式與中國先哲言性之方式之比較
第七章般若宗即空言性。與唯識宗即識言性及即種姓言性
一般若宗之精神與法性即空性義
二道安言性空,羅什、慧遠言法性義
三僧肇之物性義,及般若體性義,與老莊之緻虛
四唯識宗之三性論與其係統
五唯識宗之五種姓之性及其問題
六種姓論之應用之限度,及依佛心說一乘之義
第八章佛心與眾生之佛性
一南北朝之佛性論與涅槃、法華、華嚴對佛性佛心之開示
二無漏種之現行問題與大乘起信論之心真如之所以立,及始覺不異於本覺義
三釋起信論之疑難:自性清淨心之依何而立
四自性清淨心與生滅無明之關係及心生萬法之“生”義詮釋
五一心之捨染取淨義,及天颱之性具染淨與佛性有惡義
六大乘止觀法門論與法藏融通三性論
七華嚴之真如隨緣不變義
第九章華嚴之性起與天颱之性具及其相關聯之問題
一綜述中國佛學中言“性”之問題之發展與天颱華嚴間之諸問題
二華嚴宗之性起義之所以立
三天颱宗之性具義之所以立
四妄心觀與真心觀,與性起及性具中二性之義之不同
五緣理斷九、非情成佛及彆理隨緣諸問題
第十章禪宗與佛學他宗及惠能壇經之自性義與工夫
一禪宗之嚮上一著義
二禪宗之施教方式進於般若經論之處
三壇經之攝歸自性之言說
四內外二邊不住義
五惠能之施教方式與相對語言之相銷
第十一章由佛再入儒之性論
一佛傢言性思想之限度之討淪
二佛傢心性論之原始動機,與中國傳統思想論人性之態度
三李習之復性書之言復性義及其言與老釋同異
四佛傢不立誠為教之理由之討論與儒者何以必立誠為教之故
五儒者對天地萬物之敬誠與對一切存在之價值之正麵的肯定
六周濂溪之立誠之教與李習之復性論之異同
七張橫渠之即虛以體萬物謂之性及氣質之性之名之所以立
八略釋邵康節以物觀物為性之義
第十二章二程之即生道言性與即理言性
一性與生命之道路
二明道之通生之道與神氣言性義
三善惡皆天理義釋滯
四伊川“性即理”涵義申釋,及氣質之性與義理之性之分彆
第十三章硃子之理氣心性論
一生之理貫眾理義與硃子之太極之理之全之超越義
二萬物所具之理氣之定限,與人之氣質之性之差彆
三人與萬物之性之差彆
四硃子之人物之差彆觀與東西哲學中其他之說之比較
五硃子之以心為統攝之概念及心之涵義
六心之諸功能
七仁之界說,其前後、內外、上下、與本末
八人心道心之開閤
……
第十四章象山、慈湖至陽明之即心性工夫,以言心性本體義
第十五章陽明學派及東林學派對“至善”及“無善無惡”之重辨與劉蕺山之言心性之本體工夫義
第十六章王船山以降之即“氣質”、“纔”、“習”、“情”、“欲”以言性義
第十七章總論性之諸義及言性之諸觀點,與中國言性思想之發展
附編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