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標籤: 晚清 曆史 中國近代史 政治史 林文仁 清史 政治 中國曆史
发表于2024-11-05
派係分閤與晚清政治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戊戌(1898)八月初六日(9月21日),清德宗「籲懇慈恩訓政」諭的頒布,形同開啟慈禧近半世紀柄政歲月中的第三次垂簾。綜觀西後三度垂簾(或訓政)之發展,幾乎皆是一段她在運用派係,與抑揚派係間,達到個人集權目的之歷程。而且,相較於前兩迴垂簾,第三次訓政在權力集中效果上更為徹底。然而,慈禧個人權勢的迭創高峰,反襯的卻是晚清派係結構的瀋淪,最終亦斷送有清一代。
事實上,清代後期政治派係運作之再起與變異,幾乎與慈禧擴權之歷程相重疊。不同的是,西後之權力,隨逐次利用派係對立格局,而開創自身操弄空間,愈趨攀升﹔相對地,原於太平軍之役後,因滿洲親貴與漢士大夫集團在政治運作上,漸見閤流,而呈現多元發展之派係結構,卻於慈禧權力扶搖而上的同時,麵臨土崩瓦解。晚清政局雖因此而又見權力集中之趨嚮,實際上卻是愈見孤立之滿洲親貴最後的虛幻榮景,而清室天下亦於不久後宣告終結。
無疑地,晚清政治派係活動之重振,與清廷為因應太平軍之役,而不得不進行之權力釋放,息息相關。派係之競爭,雖嚮來多為負麵論述之題材,實亦有其正麵功能。當人主可居於製高點,而掌握派係間之互動平衡時,則此一政治現實,未必不能使最高領導人更全麵地吸收決策資訊,從中形成更見穩妥之決策模式,維持決策品質。在君主專製政體中,此一情形尤為明顯。以同治朝為例,儘管南北壁壘漸自明晰,恭、醇兩王之路線分立方興未艾,而歷如同治五年(1866)同文館擴大取纔,同治九年(1870)天津教案之交鋒,卻能創造後世史傢所稱「中興」之世。「大亂初夷,群有緻治之望」,洵非妄論。究其因,當時垂簾之兩宮-尤其實柄其權之西後-未逾人主尺度,而能收並取之用,應為重要因素。
然而同治朝之所以相對有成,亦正反襯光緒初年起,政爭所以漸趨激烈,而中興之望,漸去漸遠之底因。自光緒三年(1875)北派領袖李鴻藻丁憂,而南派領袖瀋桂芬於恭王支持下援引門生王文韶入樞,一改南北平衡之局起,政見之爭,乃漸變質為純權力之爭,派係圍繞權力徵逐之根本矛盾,乃告圖窮匕見。尤其滿洲親貴集團中,恭、醇二王對立之錶麵化,更添問題之複雜性。如此赤裸之權力爭鬥,終令亦有其更大權力企圖之最高統治者,得以藉之操縱以逞其私願。晚清政治情勢,亦由此走上狹路。新局麵之主角,以是歸於慈禧皇太後。
然光緒十年(1884)罷用恭王後,慈禧之專權固大為提升,但另一個更為根本的問題—長成之德宗終須接掌政權—已擋在前方,遂使西後專權之路似不可能愈走愈寬。以下,則光緒結閤以乃師翁同龢為首之新一代南派精英,圖為最終實現完整帝權之基本勢力,遂不可避免地將政局推嚮另一更為激烈之派係競逐階段。南派基於崇隆德宗,間取擴大派係權力版圖之連串作為,尤其以對李鴻章為首之淮係北洋所進行之壓縮,終令光緒親政前之各股勢力,舉凡淮係、醇係,與實力雖不之前勝,但終令猶有餘韻之北派,漸嚮應已退居二線,但影響力仍在之西後靠攏。經歷中日甲午戰爭期間之連番攻防,帝後黨立,終告難挽。自光緒二十一年(1895)至光緒二十四年(1898)間之連串內外紛擾,國勢日蹙,由帝後黨爭之線索觀,幾皆成派係權力抗衡之動線。較諸後黨,實力基礎相對不固之帝黨種種試圖一翻劣勢之派係結構調整,與藉變法力挽頹局之掙紮,畢竟指嚮光緒二十四年(1898)之戊戌政變,終而成就慈禧個人於前更勝之權力高峰。
後黨在戊戌(1898)政潮中,最終以零和式結局宣告得來的勝利,也徹底改變同、光兩朝延續逾三十年之派係結構。做為漢官僚核心之南北派係,在帝後黨爭中之消融與崩解,也使戊戌(1898)八月後之權力結構中,漢官僚之決策影響力,掉落到1860年代以來之最低點。滿洲親貴集團之重新抬頭,使彼輩試圖以最迅速有效之方式,重掌絕對主動,以充分抑製漢人勢力。由光緒二十四(1898)至二十六年(1900)間,「廢立」與「排外」兩大課題,誠即彼輩落實政治目標之具體作為。1900年「義和團事件」之背景,實亦肇於焉。
隻是,經過戊戌(1898)至辛醜(1901)之一段麯摺,中國近代將臨巨變之伏筆,亦埋於焉。本文透過對派係分閤所進行之分析,實亦欲對清政權所以崩亡,提齣另種觀察角度。以此,則以下兩點,或可為本文作結。
首先,袁世凱繼續穩控北洋新建陸軍,並在榮祿以軍權掌握布局主動之結構中,穩步嚮上的走法,已將彼置於他日接收榮祿所有權力基礎,乃至清政權最終資產之有利地位。此種現實,不因光、宣之交,袁氏因滿洲親貴之疑慮去位而消散,反而於三年後以不得不重用袁氏而證明其難以動搖。事實上,即令於袁氏開缺迴籍期間,新建陸軍之領導層仍難更易,袁係要角,如徐世昌、楊士驤、楊士琦、張勳、段芝貴等,仍各據要津,而以攝政王載灃為首之親貴集團不敢輕言黜動,亦可見端倪。他日袁氏得居接收清政權與革命派草創成果之有利地位,未始非早植根於帝後黨爭前後之派係布局與資源分配。而一以實力及軍政資源為取得權力唯一可靠條件之政治人物,居清政權終結後,領袖群倫之地位,也預示體製全麵成長之艱難,與政局之不免多事。
其次,迴顧時值世紀交替之晚清政局,筆者不能不深感歷三十餘載之派係參商,於清廷之最大傷害,實在漢士大夫集團之淪落凋零。以歷代政局觀之,士大夫因理念、立場,甚或政治利益而介入黨爭,幾乎無朝無之,晚清亦不過其中一例。然而,士大夫之行事,畢竟有其門風與讀書人之基本原則,固不能不為黨同伐異而有所為,卻也總能因清流自許而有所不為。因此,以士大夫為主流之派係角力,大抵再如何激烈,亦不緻形成國運之隆替。但晚清三十餘年之派係鬥爭,最傷根本者,莫如都推漢士大夫於第一線,而迭經傾軋耗損,至清季末葉之此時,士大夫階層做為一股勢力,幾已完全由政局中退潮矣。此不啻令此下十餘年之政局走勢中,全以最赤裸之軍、經資源構建權力營壘之政治人物,與看似當道,實益孤立之滿洲親貴為主流,而盡失一股製衡力量。少壯知識菁英,無論革命派或立憲派,更大地流嚮體製外,尋求改變現勢之途徑,遂漸成風潮。一旦彼輩漸得庶民階層,尤其地主、縉紳階級之同情與呼應,則滿洲政權便臨末日矣。
林文仁,男,颱北市人,1965年生。自1990年起進入中國颱灣政治感覺曆史學係學習,先後取得學士、碩士、博士學位。曆任颱灣政治大學曆史學係、輔仁大學曆史學係、颱灣藝術大學通訊教育中心等職。主要著作有:《南北之爭與晚清政局:以軍機處漢大臣為核心的探討》、《世界文化史》等,並於各類史學刊物及會議中發錶論文十餘篇,目前仍繼續從事中國近代派係政治發展之相關研究工作。
怎麼越讀到後麵越覺得不靠譜 再次想翻時,覺得他的文字太矯情瞭,受不瞭~
評分按需。
評分按需。
評分一部精彩的慈禧太後掌權史,派係傾軋的背後,始終站立著看穿一切的老太後。那些影響晚清政局,甚至影響整個中國近現代史走嚮的重大政治事件,在其醞釀、發端之初,竟是某些人齣於對派係利益和對政治權力的考量而做齣的選擇,政治史真是最能見識到人心之復雜的一門學問。
評分放假前自圖書館藉來放在寢室,還沒來得及看完,暴雨突來、寢室被淹,狼狽逃離時未攜此書,及歸,乃得畢捲。作者解讀材料的能力可謂一流,但材料上還是過於保守。另,是書完全可更名翁同龢與晚清政局,或者即南北黨爭,派係痕跡太重。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派係分閤與晚清政治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