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1899-1977)
俄裔美國作傢,20世紀傑齣的文體傢、批評傢、翻譯傢、詩人、教授和鱗翅目昆蟲學傢,1899年4月23日齣生於俄羅斯聖彼得堡。布爾什維剋革命期間,他隨全傢於1919年流亡德國。他在劍橋三一學院攻讀法國和俄羅斯文學後,先後居住在柏林和巴黎,開始瞭文學創作。
1940年,納博科夫移居美國,在威爾斯理、斯坦福、康奈爾和哈佛大學執教,以小說傢、詩人、批評傢和翻譯傢身份享譽文壇。他在1955年所寫的《洛麗塔》獲得極大榮譽。此書的成功讓他得以辭去教職,專事寫作。其後他齣版的英文小說《普寜》、《微暗的火》、《阿達》展現瞭納博科夫對於咬文嚼字以及細節描寫的鍾愛。納博科夫的聲譽在晚年達到頂峰,被譽為“當代小說之王”。
1961年,納博科夫遷居瑞士濛特勒,1977年7月2日病逝。
關於譯者
韋清琦
1972生,江蘇南京人。本科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2004年獲得北京語言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曾赴美國內華達大學訪學,現為南京師範大學金陵女子學院英語係教授。學術興趣包括英美文學批評、生態文化研究、翻譯實踐,著有《綠袖子,舞起來:對生態批評的闡發研究》;已齣版的譯著有《羚羊與秧雞》、《末世之傢》、《人性的因素》等六部。
Published two weeks after his seventieth birthday, Ada, or Ardor is one of Nabokov's greatest masterpieces, the glorious culmination of his career as a novelist. It tells a love story troubled by incest. But more: it is also at once a fairy tale, epic, philosophical treatise on the nature of time, parody of the history of the novel, and erotic catalogue. Ada, or Ardor is no less than the supreme work of an imagination at white heat. This is the first American edition to include the extensive and ingeniously sardonic appendix by the author, written under the anagrammatic pseudonym Vivian Darkbloom.
终于读完了。过程中带着满腔怒火,一再压抑着。 很烦纳博科夫咬文嚼字的行文方式,相当讨厌他这种炫技卖弄行为,让人看着累、看不懂、没耐心看懂,您写作既然是要公开出版发行,就别故弄玄虚好么?难道我还得一再重读,就为搞懂厚厚一本中的所有文字、段落的真正意思?时间是...
評分我给小说打分是3.5分;给书打的是3分,综合起来我还是给3星。 先谈“书”本身,我的意思是,我很敬佩译者为了对应作者种种咬文嚼字而在译文上作出的诸般努力,然而,且不说这一版众多遗漏、出错的标点符号和注释(甚至是正文)中的错字——例如,将“之意”打成了“之一”;可...
評分我从来都没有如此崇拜珍视仰慕一个人——从来未曾痴迷不已地连他的一个单词或标点都不愿意错过——狂热而衷心地企盼他的一切的一切——我男神纳博科夫先生。 纳博科夫像一个奇迹。 才子煽情起来简直要命,我每次读纳博科夫都觉得自己要爱上主角了,即使是看他的文学讲稿,也...
評分热爱纳博科夫的读者应当不会困于道德观的取舍,这并不意味着批判他的读者皆是传统的卫道士。纳博科夫常常玩弄着易将读者引入歧途的文字游戏,纳博科夫笔下的角色常带着离经叛道的妖冶或放纵,纳博科夫拉扯着絮叨的长句却不对任何人的命运负责——讨厌纳博科夫的理由也恰是喜欢...
評分文/严杰夫 纳博科夫的作品从来都不缺少争议,他的成名作《洛丽塔》,被评论为“一部令人憎恶的小说”。然而,纳博科夫毅然将这种“争议”贯穿了下去,并在他70岁时发表的《爱达或爱欲》中达到顶峰。 “爱之者如蜜糖,恨之者如砒霜”,《爱达或爱欲》毫不意外地获得了分化巨大...
長句製造機...
评分長句製造機...
评分長句製造機...
评分長句製造機...
评分長句製造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