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瑟·克拉克,英国国籍,现当代最出色的科普、科幻双栖作家,与阿西莫夫、海因莱因并称“二十世纪三大最伟大科幻小说家”。
克拉克的作品具有极强的预见性,联合国、NASA和互联网都从他的书中受益。他是撰文提出通信卫星概念并证实其技术可行性的第一人,被誉为“世界通信卫星之父”。
克拉克的代表作品有《童年的终结》、《城市与星》、“拉玛系列”、“奥德赛系列”等。这些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畅销不衰。
The Overlords appeared suddenly over every city--intellectually, technologically, and militarily superior to humankind. Benevolent, they made few demands: unify earth, eliminate poverty, and end war. With little rebellion, humankind agreed, and a golden age began. But at what cost? With the advent of peace, man ceases to strive for creative greatness, and a malaise settles over the human race. To those who resist, it becomes evident that the Overlords have an agenda of their own. As civilization approaches the crossroads, will the Overlords spell the end for humankind . . . or the beginning?
95 页/14 行 “头顶几千米深的海水”原文误为“头顶几千公里深的海水”。 168 页/03 行 “他们总共有三亿”原文误译为“他们总共有三千万”。
评分总有人吐槽科幻作品人物过于单薄,其实单薄就对了。相比这永远无法从物质层面完全理解的宇宙,面对那难以捉摸的高等级文明,和远超想象的超越物质纯能态文明,人是多么渺小呢。 尽管如此,克拉克的作品从未放弃以凡人之心,去体察这惊世变幻。他不写人物,但却给我们看到整个群...
评分 评分很久以前看过克拉克的《与拉玛相会》,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也就是说这部作品给我印象不深。当时在看一些阿西莫夫的作品,就觉得《与拉玛相会》这是什么?怎么这样就结束了?没有影藏的秘密?没有剧情反转?现在想起来,这还是一部大气磅礴,有理有据的传统太空硬科幻作品...
评分不管是克拉克还是厄休拉,大师写科幻都充满了人文思考,不过克拉克对于乌托邦的构思与批判更合我胃口些。最震撼的还是那段对时间循环的解释:'that memory was not of the past but of the future,call it not a memory, but a premonition' 读到最后发现,文章里的Jan就是开头提到的那个Rip Van Winkle吧,大师真厉害,处处埋伏笔。
评分“They would serve the Overmind because they had no choice, but even in that service they would not lose their souls.”这个标题是对人类未来的担忧,也是对人类现在的讽刺。童年的我们喜欢打闹喜欢纵容天性,长大的我们是被社会规则训练出的标兵,优秀,但雷同。现在的人类有对历史的思考,有对未知的好奇,有情感与情绪,未来的宇宙高级物种是经过锤炼的机器,精密,但没有灵魂。好在,人们都喜欢自己的童年时代。
评分英国作家啊,最后完美社会大家都说英语了。和当时英国语言老师的想法惊人相似。当时老师说,她不理解为什么世界上其他民族不都改说英语,“不理解”!哈哈哈。
评分Gundam OO的原型
评分(2016.23)前半部分对外星智能控制地球的描写很有趣,后半部分的走向感觉有点迷啊,可能还是世界观不同,而且感觉收得略仓促,很多事情也都神棍过去了。机器足够发达导致人类无事可做的这种前景很多小说都描写过,但最喜欢的还是西班牙乞丐系列,这部的描写私以为还是过于理想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