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1925年生于波兰兹南市。英国利兹大学和波兰华沙大学荣誉退休教授。著有《后现代伦理学》、《现代性与大屠杀》、《生活在碎片之中》、《后现代性及其不满者》、《追寻政治》、《立法者和阐释者:论现代性、后现代性和知识分子》等。
全球化是当前使用颇多的一个词。作者从全球经济创造在外地主的方式入手,详尽剖析了全球化的种种表现形式及其对经济、政治、社会结构甚至我们的时空概念有联合,又有分化,在富人与穷人之间筑起一道日益扩大的鸿沟。全球化带来的不是我们预期的混合文化,而是一个日益趋同的世界。
作者鲍曼我并不是很了解,感觉他又把我给饶进去了。导师JX说这是因为我们熟悉了英文文体所导致的问题,即便我们写中文,我们的语法习惯还是英文,我们喜欢简单的,清晰的三段式的叙述。 这也算是我读的第一本他的书,本周要讨论的主题是全球化和跨国网络,而这一...
评分【整理了一下五年前写的作业,先都放在豆瓣】 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代学者无法绕开的一种世界现状,各个学科内对于这一局面的讨论也有不少。鲍曼的这本《全球化——人类的后果》,大概是对此最悲观的声音之一。 在鲍曼这里,“地方性”或者“本土性”或者“全球本土性”是一个频频...
评分正如卡斯托利亚迪所言,当代文明的问题状况在于它停止了对自身的拷问。齐格蒙特·鲍曼指出,全球化并非一种全球一致性,而是夹杂着复杂的社会问题,其中包含了空间意义上的身份等级区分和社会不平等。 一些笔记: 在全球出现的商务、金融、贸易和信息流动的同时,一个本土化的、...
评分全球化带来资金和人才流动的自由,但本书指出事实上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自由」。 一部分人同时拥有自由流动与画地为牢两种权利:一方面无论是肉身还是资本,都拥有在世界市场内来去自如的能力;另一方面,他们依靠严格的街区划分和住宅守严卫来隔断外部「危险」。 与此同时,...
抱怨几乎均沾了西方社会各个领域。老旧的二元思维,没有考虑资本主义世界之外的变量,跟一众“反乌托邦”一个套路,咋呼一通公共空间及个人领域的失却啦、全球范围内不可逆的两极分化啦、少数人对话语权的褫夺啦,其实无非是变相地对(逝去的共产主义革命和或其他)隐性地毯式暴力革命及针对个体的强控制力感到恐惧罢了。再加几个对制高点、规则、可控熵的细节分析,“性本恶”的真理就坐实了嘛。其实资源与信息的隔绝与极端化汇聚哪有那么容易?只不过现在和过去的新区别是世界上已经没有处女地了,新阶级不得不从现有的社会环境中被榨出,所以那种恐惧会有加成效果而已。已经习惯这群人时不时对自由主义前景表示担忧的表情了……比起单纯粗暴以层级划分人类群体,甚至觉得种族问题是新的动荡导火索的想法更现实一点……。★★☆
评分鲍曼是个悲观主义者...写得真好看
评分一本不错的小书。治学当如此。
评分喜欢3/4/5章;感觉整本书论证的重点是全球化与在地性;流动与稳固;不确定与确定性对社会阶层,空间,民族国家以及法律秩序产生的影响。看完后最大的感触是:无论什么概念的提出,过于简略地去下定义太失偏颇,而这些急促的结论往往忽略了其背后的多样差异以及背景。所以“全球化”既不是积极的,也不能用悲观去概括,因为它既是原因又是结果;既是资本家彻底撕碎空间障碍的匕首,又是筑起底层阶级无法移动的高墙;既是政府降低犯罪率的政绩,又是犯罪人数不断攀升的基石。怪不得这个时代人人争做富裕的“旅游者”,诗意与美的“流浪者”如今应该变成堂吉柯德般的存在了吧。
评分全球化加剧了两种不平等的社会权力结构的内在张力,这种紧张关系一方面存在更具流动性自由的全球化精英阶层和宥于一地的本土贫困阶层之间,另一方面存在于更具不确定性的管理阶层和更具确定性的被管理阶层之间。鲍曼敏锐地指出了全球化除去时空压缩的表面特征之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遗憾的是,仅此而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