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本書作者馮至(1905—1993),原名馮承植,河北涿縣人。二十年代就讀於北京大學德文係。1923年參加淺草社,1925年參與組織沉鍾社。1930年去德國攻讀文學和哲學。五年後迴國,任教於上海同濟大學附中。抗日戰爭中任昆明西南聯閤大學教授、係主任。1964年後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本書具時代特徵和風格,值得一閱。
对冯至没有太多的了解,只模糊记得大学现代文学史课本上,提到他是“浅草”“沉钟”的成员。后来读到里尔克的一些诗,也有冯至翻译的,可是从来不知道他还写小说。 前不久“闲闲书话”上有人推荐《伍子胥》,“中国的奥德赛”云云,一时好奇,便找来读了(基本是在马桶上读完...
評分当初从高中的图书馆里弄来这本书的时候好像一天就看完了.比我之前看到的朦胧新诗规范,比印象里其他的民国新诗不是太白就是欧化的痕迹太重(比如穆旦最早的几本,老是OOO的,看着较不舒服。)这本十四行集则从很多地方继承了古代诗词的精华一面,凝练优雅,就是语言略微含蓄了一点...
評分大概是由于阅历尚浅的缘故,读冯至的诗很难让我有直击心胸的怅然,往往是反复咀嚼才稍稍磨出点意味。最早知道他是翻过他译的里尔克的《给一个青年的十封信》,印象颇深他在序中说,他时常联想起梵高的一幅名为《春》的画作,那幅画作背景是几所矮小、狭窄的房屋,中间立着一棵...
評分冯至在《一个对于时代的批评》中曾说到:“在一个夸夸其谈、散漫无形的、肤浅的、调情的、凭理观察的时代里,那些严肃的矛盾和冲突与其说是被泯除了,倒不如说是被人忽视了好些。在一个没有深情,只有考察的时代里,多少生存中根本的问题都被遗忘了。” 孤独是生命的体验 孤...
評分冯至在《一个对于时代的批评》中曾说到:“在一个夸夸其谈、散漫无形的、肤浅的、调情的、凭理观察的时代里,那些严肃的矛盾和冲突与其说是被泯除了,倒不如说是被人忽视了好些。在一个没有深情,只有考察的时代里,多少生存中根本的问题都被遗忘了。” 孤独是生命的体验 孤...
但願這些詩象一麵風旗,把住一些把不住的東西
评分”想依附著鵬鳥飛翔,去和寜靜的星辰談話“
评分此冊書中還輯錄瞭許多馮至前期(第一創作階段)的作品,此處不提。就《十四行集》本身來看,主題還是比較明確的:1.歌德的「蛻變論」;2.生命的暫住和不可測性;3.裏爾剋的死對生的完整和超越;4.生的獨立性;5.自然對生的釋放;6.對生命中「遇見」的紀念。詩集的內容讀起來有種直觀的迷茫和焦慮,但實際上從深層來看,馮至要討論的並不是生命的悲傷,而是一種對生的樂觀。蛻變是為瞭成長,即使是蛻去美好的,而去迎接艱難的,也應該主動迎接——這是對歌德「蛻變論」的一種非常高級的領悟。而在死亡上,馮至也繼承瞭裏爾剋的精神——不以悲觀消極的態度來麵對死,並把死當作生命最後的過程。整個詩集都流動著這些思想,自然則是讓生命蛻變和完整的一個環境,如詩中的「原野」,總是寬闊而能「朦朧」過去,「展開」未來。
评分以前隻讀過語文課本裏選的《我是一條小河》,沒什麼特彆的感覺。某一個時間,某一種心境下,卻實實在在地被打動,馮至的詩是2012年我最美的發現。
评分在我看來是中國現當代最傑齣的詩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