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斯本之夜

里斯本之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Erich Maria Remarque,1898 ~ 1970),德裔美籍小说家。出生于德国一个工人家庭,18岁时志愿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前线负伤,战后做过教师、记者、编辑等多种工作。1929年,小说《西线无战事》出版,引起轰动,迅速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使他成为蜚声世界的作家。因为他的反战立场,纳粹上台后,将他与托马斯·曼等人的作品公开焚毁。1938年,他被剥夺德国国籍,后流亡美国。1947年,他加入美国国籍,次年返回欧洲并定居瑞士。1970年9月25日,雷马克在瑞士逝世。1991年,雷马克的家乡奥斯纳布吕克设立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和平奖。

雷马克的著作大多带有自传色彩,用词精练,抒情的书写中却透出客观、冷峻的气质,被比作德国的海明威。他一生共著有十五部小说、三部剧本和两部文集,其中,《西线无战事》《凯旋门》《三个伙伴》《爱与死的年代》等多部作品被改编为电影。

译者:朱雯(1911—1994),江苏省松江县(现属上海市)人,著名翻译家、作家。1928年,朱雯进入东吴大学文学院学习,读书期间即开始翻译丁尼生、高尔基等人的作品,同时也有小说和诗歌发表,出版了首部短篇小说集《现代作家》和首部长篇小说《旋涡中的人物》。大学毕业后,朱雯任省立松江中学国文教员,业余时间仍进行翻译和创作,还曾与施蛰存合编《中学生文艺月刊》。抗战爆发后西行,于广西桂林高级中学任教。1939年,朱雯初到上海,曾任中学教员和新闻翻译。1943年,因“抗日罪”被捕,出狱后前往安徽屯溪的上海法学院任教。战争结束后,他返回上海定居,在高校任教并翻译。

朱雯一生译著颇丰,主要有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凯旋门》《里斯本之夜》等多部作品及阿·托尔斯泰的《苦难的历程》三部曲。他所译的雷马克作品虽然是从英文转译,但译笔忠实而流畅,感情充沛,影响深远。

出版者: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雷马克
出品人:
页数:328
译者:朱雯
出版时间:1995-12
价格:14.8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32716654
丛书系列:雷马克文集
图书标签:
  • 雷马克 
  • 德国文学 
  • 小说 
  • 二战 
  • 外国文学 
  • 德国 
  • 里斯本之夜 
  • 逃亡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在《里斯本之夜》这部作品里,雷马克运用了新的表现手法,通篇是“我”与“施瓦茨第二”在一夜之间的对话,听施瓦茨第二倾诉的条件是,“我”得到他和海伦的护照以及第二天去美国的船票。“我”成了施瓦茨第三。“我”后来将这本“施瓦茨”的护照又送给了一个逃离边境的俄国人,这本护照可能还会在其他人身上延续下去。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大多数人一样,知道他是由于《西》,被想到他在描写以难民为主角的时候,依然不错,我一直不想看他的第2本书,以为不会再超越《西》了,不过,这本书让我感觉到爱情这个在《西》里没有提及的东西,在这本书里倒是主导地位,似乎雷马克有一种这样的描写能力,就是:在绝境中,...  

评分

很喜欢《西线无战事》,所以雷马克的书几乎都看过了。只可惜只有《黑色方尖碑》还不错,其他的只是平平。 此书甚至可以说是爱情小说了,表现了一对德国流亡夫妇的最后时光。故事以“我”试图流亡美国为开始,遇见了“施瓦尔”,他给了我船票和签证,然后要求“我”陪他最后一夜...

评分

大多数人一样,知道他是由于《西》,被想到他在描写以难民为主角的时候,依然不错,我一直不想看他的第2本书,以为不会再超越《西》了,不过,这本书让我感觉到爱情这个在《西》里没有提及的东西,在这本书里倒是主导地位,似乎雷马克有一种这样的描写能力,就是:在绝境中,...  

评分

很喜欢《西线无战事》,所以雷马克的书几乎都看过了。只可惜只有《黑色方尖碑》还不错,其他的只是平平。 此书甚至可以说是爱情小说了,表现了一对德国流亡夫妇的最后时光。故事以“我”试图流亡美国为开始,遇见了“施瓦尔”,他给了我船票和签证,然后要求“我”陪他最后一夜...

用户评价

评分

和《德意志安魂曲》搭配食用口味更佳,这两者基本构成文学作品中德国命运的两个面向。

评分

文字之间仍然充满雷马克的特色,淡淡的哀伤无奈,但活着的人们还是得活下去,最后总有一丝光明。

评分

这是一个混合了《流亡曲》和《第七个十字架》的故事。约瑟夫从集中营逃跑,在国外流亡了五年多。偶然机会拿到伪造的护照,冒险潜回德国去看望妻子海伦,并带她一起逃出国境。一路上经历千难万苦,最终拿到去美国的签证。可是在动身的前夕,身患绝症的妻子自杀了。“她已经竭尽所能,能支撑多久已经支撑多久了。仅仅为了你一个人的缘故。她一知道你已经得救,她便不想活下去了。”约瑟夫取消去美国的打算,决定参加外籍志愿兵团同法西斯战斗到底。雷马克文笔总是那么洗炼,冷峻中蕴含的情感又总是那么感人。他笔下的男主角们自不用说,女人也都充满着相当的男儿气,很有魅力。人生中总有些时刻,一刹那的时间变成了最宝贵的东西,明天竟像永恒一样遥远,却又在转瞬间就到来。好了,这真是个伤感的夜晚。

评分

雷马克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作品。它是一部反纳粹的政治性小说,也是一篇流亡者的爱情之歌,小说将口述体和文学性的抒情语言结合起来,在时空的架构上颇为巧妙,这种架构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在叙述者角度之间的变换。作为叙述者,「我」和约瑟夫,都有着相似的命运,如果考虑到那位真正的舒瓦茨先生和战后接受「我」馈赠的苏联流亡者,甚至雷马克本人,这种叙述者的分层设定及潜藏的叙事可能,起到烘托和升华小说主旨的作用,正如其中所说,「世界上的流亡者,比你想象的还要多。他们中间,有许多人是从来不曾离开过家的。」它在时空两个维度揭示了人类一种处境的普遍性,显然雷马克的意图更是剑指所有的专制和暴政。这种延伸于文学中的反抗——对身处的现实、对人类共同未来的预示、对某些象征性的存在状态——在几乎所有的历史和现实语境中,都具有现代性。

评分

身临其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