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金莲的发型》一书分“服饰”、“饮食”、“起居”、“鉴赏”四辑,作者对古代的名物、生活细节怀着深深温情,以清丽的文笔、幽微的心思,挖掘意趣、渲染喜悦、旁征博引、乱花迷眼,又每每能以小见大。书中另附有大量精美的彩图,使之更臻完美。潘金莲的发型到底如何?按书中的说法,是“红丝儿扎着,一窝丝攒上,载着银丝髻。”其实从图片上看来,这个“银丝髻”是个窝头形状的玩意儿,潘金莲成天将其顶在头上,还是“美极了”,依照现在的审美眼光来看就未必如此。比银丝髻更高一级的是各种“冠”,是官宦人家的正室夫人才能享受的特权。潘金莲一生没有过戴冠的风光,因为她人生的顶点,只到了够戴银丝髻的段位。
这书名就是个噱头,作者就是标题党忠实党员之一。 冲着小潘的名气,带着八卦恶邪之念找来准备细细品读。虽然最后没如我所愿,但涉及的题材还是正中我下怀。喜欢研读古时生活品味与风俗的,可买来一看
评分孟晖的书看过两本,除了这本另有“花间十六声”。 装帧和排版上花间好过这本,看起来比较舒服。内容上,这本的更丰富一些。 但,都不是很喜欢。 按理说,这些资料素材都挺不错的,作者也下了点功夫,尤其拿那么多诗词嵌在里面还是要费点心思的。 可是,看的时候总有些不耐烦...
评分寒假的时候和一个同学聊天,她是学中文的,对于自己的专业很自豪。她说起那些老教授讲的课程,一脸的幸福感,让我很羡慕。 对于中文系,我以前是没有感觉的。对于古代文化,也没多少接触。大一那会,刚进入大学校门,课没多少,开了一门《大学语文》作为必修,整本都是古诗文,...
评分自小就不喜欢四大名著,总觉得吴曹罗施四老对女性刻画有失公允:《西游记》,女子非狐即妖,不是想吃唐僧肉,就是想断取经路;《三国演义》,女子国色天香,却只是英雄身边若有若无的点缀,用过即弃的棋子;《红楼梦》女人真是多,哼哼唧唧,哭哭啼啼,大观园关不住的小家子气...
评分下次再去博物馆,应该会有更多养眼的点滴,化妆,魏晋期白花花胖嘟嘟绅士的休闲服,古代冰食,最后竟然是青花瓷故事。娓娓道来语句清楚易懂又没有过于口语化。 有关是不是可以用传统espresso机器酿花露这事动了下心,连收集蔷薇花瓣都想好了,也许有朝一日真付诸实施呢。 李世...
有趣的点很多,可以作小说素材库。算是读扬之水前的热身吧。
评分猎奇向……
评分审美与想象是孟晖所长,这样的特长在无拘束的自我放飞时(如本书最后一节)容易抒情太过,但当它们与实实在在的名物结合,却能生出最好的结果。比起那些踏实靠谱却难免枯燥干瘪的名物类著述,孟晖的文章几乎是一项示范,它告诉读者,了解古人衣食住行中的最细微处对于我们的文史阅读和艺术鉴赏有着怎样的认知填补:未识珠帘,你就无法充分理解“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不知花钿,自然不懂“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寻的是什么,更难解“残红满地碎香钿”的反用;还有潘金莲的鬏髻、王熙凤的披风、杜甫不敢奢望的赐冰、李清照的衣着……这些细节仿佛最后一块拼图,让整个画面完整且有意义地呈现。全书之中最不喜“鉴赏”一节,但瑕不掩瑜。读它,也让人再次感叹那样精致美好的生活审美一去不返。
评分不要被书名骗了,其实内容是讲中国古代时尚演变和艺术发展史,流行趋势、妆容、饮食、还有艺术鉴赏,蛮有意思的。看完专门去搜了青州石刻,传说最美的佛笑,竟然有点感动。
评分有趣的点很多,可以作小说素材库。算是读扬之水前的热身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