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思·本尼迪剋特(Ruth Benedict)1887年生於紐約。原姓富爾頓(Fulton),其祖先曾參加美國獨立戰爭。她本人大學時期主修英國文學。1919年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人類學,是Franz Boas的學生,1923年獲博士學位。1927年研究印第安部落的文化,寫成《文化的類型》(Patterns of Culture,1934年齣版)一書。1940年著《種族:科學與政治》(Race:Science and Politics),批判種族歧視。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從事對羅馬尼亞、荷蘭、德國、泰國等國民族性的研究,而以對日本的研究,即《菊與刀》一書成就最大。戰後,她繼續在哥倫比亞大學參加“當代文化研究”,於1948年9月,病逝。
“菊”本是日本皇室傢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徵。美國人類學傢魯思·本尼迪剋特用《菊與刀》來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雙重性(如愛美而黷武、尚禮而好鬥、喜新而頑固、服從而不馴等)。
二戰之前,美國按正常的思維方式製定瞭對日本的外交政策,珍珠港事件宣告這些政策徹底失敗。所以美國戰時情報局委托人類學傢本尼迪剋特撰寫有關研究日本民族性的報告,1946年公開齣版,書名為《菊與刀》。半個多世紀過去瞭,它仍作為研究日本民族性的重要著作被人們廣泛引用,顯示齣瞭悠久的學術生命力。
修正文庫與新浪網聯閤推齣的典藏本《菊與刀》,特請著名畫傢、日本美術史專傢梅忠智先生遴選百餘幅稀世珍藏的日本繪畫,依照先後次序展示日本繪畫的發展曆程,為書中某些著名的論斷尋找純感性的印證。
最近看了某著名知日文化人介绍怨灵史观文章,论点倒也不新鲜,但其中有些观点是很有代表性的,比如他说“今天的人不能用今天的想法看待古人,我们中国人也不能用中国人的想法看待日本人,匪夷所思是正常的罢。”,这也代表了今天许多所谓的知日人士的看法,即强调日本文化的特...
評分按:不知大家手中的《菊与刀》有无这篇文章在附录,川岛武宜的评论是我手头能见到的相关文章中最具学术性和批判性的。本文在高度肯定本尼迪克特的学识能力、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的同时,不光从细节问题上指出了若干问题,还指出了本书的一些方法局限,比如历史视角的缺失、将日...
評分 評分死亡=悲哀=美,这是在日本人心目中的一个等式。 死亡在到来的那一刹那,如同樱花绚烂地飘落,这是美的极致,也是他们所想要的理想状态。在日本人的观念中,死亡意味着纯洁、干净和超脱。他们毫不畏惧死亡,坦然地面对死亡,欣赏死亡,而且他们像是在体验死亡,甚至乐于...
看完之後,我隻能說,我更加不能理解日本的民族特質瞭。
评分沒我想的好呀
评分總覺得這書的論述哪裏有點不對頭。
评分總覺得這書的論述哪裏有點不對頭。
评分楊同學那藉的,之後自己買來瞭再好好研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