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英伦才子型作家,生于1969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现住伦敦。著有小说《爱情笔记》(1993)、《爱上浪漫》(1994)、《亲吻与述说》(1995)及散文作品《拥抱逝水年华》(1997)、《哲学的慰藉》(2000)、《旅行的艺术》(2002)、《身份的焦虑》(2004)、《幸福的建筑》(2007)、《工作颂歌》(2009)、《机场一周:希思罗日记》(2009)。他的作品已被译成二十几种文字。以及其他一些国际性的文学奖项等。目前定居伦敦北部。
偌大的伦敦城,他和她,本来只是两个渺小得几乎没有可能相交的点。他突发奇想,想白描一个偶然邂逅的普通女子的人生,完成一部前无古人的传记。她渴望倾诉,愿意成人之美,任他拿一枚放大镜一寸一寸地洞察自己的悲欢。原来,再琐碎的生活里也有惊心动魄,再激烈的情感到头来也只会愈嚼愈淡。凡人传记?爱情故事?人生漫谈? 读阿兰•德波顿的小说《亲吻与诉说》,总是匪夷所思地被他触到了痒穴和痛处,眼前却是一张,没有表情的脸。
如约翰生博士所言,德波顿是那种可以为扫帚作传的作家,在他的笔下,扫帚也是活的。 ——《观察家》
通过其独具魅力的写作艺术,德波顿探索了人类由于无法相互理解而产生的悲喜剧,让我们对自己不再那么陌生。——《星期日泰晤士报》
我是大一的时候看的这本书。 书中片段凌乱,琐碎,神经质。 男人的笔触,又充满冷静。 翻译感觉很重的一本书,其实我倒是想看看英文版。
评分如果可以,我很乐意对你读一些这本书里的句子给你听。然后问你,可不可以媲美陈老师的《DEMO 3》了呢。这是我在一开始就有的感触,句子里跳跃着的小聪明的节奏,洋溢着听觉的美好。 相比作者的其他作品,我认为这是最“顺眼”的作品了,比起现在让我停滞不前反复思量并且有时需...
评分中英双语版的书。 看书的时候心里同构感觉明显。 看序和编后的时候感觉不对味。 翻译还是逊色了点,没有进去。 语言与人生,不能够从这样的书里得到理性感受。 维特根斯坦的书也不是人人能读的。 所以据说“亲吻与诉说”的第二种翻译方法是“背叛承诺”。
评分整本书读下来我承认有些吃力,一是因为作者广泛的各学科知识的星罗棋布,而是作者灵活得一直在跳跃的思维。或许还有另外一个原因,由于译本的语言并不够流畅,字里行间都可以感受到译者似乎也没有完全吃透阿兰的心思。太难翻了,也太难懂了。不仅仅是译者会在作者急速变幻的思...
评分暂时来看,我是唯一一个既给它打五星又愿意把蜷缩成一团的思维拉直到有些疼痛的怪人,其实很好,同伊莎贝尔一样,不需要周围环境束缚自己,遵从内心的选择,即使喧嚣万分,也不顾及外界的眼色,好一副淡漠的表情。这是一种冒险与权威的挑战,然而,有骄傲的沸点,同样无可避免...
书的叙述太理性又学院气重,仿佛一个狭窄的有思考强迫症的作家。可能和写作时只有24岁也有关。才子是才子。我看吧,哪怕了解永远是片面的,珍贵的是渴望了解的意向。回过头来想起昨天一位学姐给情人节写的诗中一句“我却只能通过问你尼采和叔本华的区别,来捕捉和想象你的尖叫和颤抖”——旁敲侧击,装傻,相视一笑。和通过心理学去分析答案为你立传的意义不同。或许这才是真实。
评分interesting 尤其是chpt 9开始 看到普鲁斯特问卷的两个版本有点萌
评分上海译文的装帧果然美= = 这本书的序写得太好了导致原文我没看完。。生词太多,哭TAT
评分被作者带着在思维的框架内左突右冲,乐趣无穷,但同时也深深地羞愧于自己生活中对话的单调。我想除了无知外,自我保护的坚壳以及谎言的迷雾还有趋于简单的追求都是原因,如何使我们的对话和生活更丰富,如何更加接近真实,也许是我们接下去该做的。
评分上海译文的装帧果然美= = 这本书的序写得太好了导致原文我没看完。。生词太多,哭TAT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