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蘭·德波頓(Alain de Botton),英倫纔子型作傢,生於1969年,畢業於劍橋大學,現住倫敦。著有小說《愛情筆記》(1993)、《愛上浪漫》(1994)、《親吻與訴說》(1995)及散文作品《擁抱逝水年華》(1997)、《哲學的慰藉》(2000)、《旅行的藝術》(2002)、《身份的焦慮》(2004)。他的作品已被譯成二十幾種文字。
這部書就像一場完美的旅程,教我們如何好奇、思考和觀察,讓我們重新對生命充滿熱情。旅行是什麼,德波頓並不想急於提供答案,旅行為什麼,德波頓似乎也不熱心去考求。但釋捲之後,相信每個讀者都會得到一種答案——這答案,既是思辯的,也是感性的,既酣暢淋灕,又難以言說,因為,它更像是一種情緒 ,令人沉醉而不自知翻開這本書,你踏上的將是一次異乎尋常的閱讀旅程。深信德波頓無處不在的智慧和機智將影響甚至改變你對旅行的看法,並有可能改變你日後的旅行心態和旅行方式。德波頓是一個知識淵厚且富有邏輯思辨能力的作者。他曾經是大學的哲學講師,有著深厚的哲學素養,從蘇格拉底、洪堡,到愛默生、尼采,他都有過係統的閱讀。此外,對西方文學和藝術作品,他也有廣泛的涉獵。因此,在論及“旅行”這一近平陳詞濫調的題材時,他不僅時時錶現齣理性的悟覺,而且還能結閤福樓拜、波德萊爾等文學傢的創作,參照凡·高等畫傢的作品,多方位地觀照“旅行”、剖析“旅行”。
阿兰•德波顿对随笔作家的定位颇有意思。他认为随笔作家是“既能抓住人类生存的各种重大主题,又能以如话家常的亲切方式对这些主题进行讨论的作家。……用一种个人化的调子来写,使读者读起来就像跟朋友娓娓谈心。”这是对作者而言,那么对读者来说,阅读随笔的心理该...
評分英伦才子的书看了有这么两三本了,娓娓叙来的优雅笔风是很亲切的东西,淡淡清雅的小哲理语句也是令人如沐清风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他的书,读的时候觉得深有共鸣,过后就基本上想不起来说了什么了,也许这只是我的狭隘吧,奢望鲁迅的尖锐洞察,喜欢网络语录的嬉笑怒骂,喜...
評分阿兰•德波顿对随笔作家的定位颇有意思。他认为随笔作家是“既能抓住人类生存的各种重大主题,又能以如话家常的亲切方式对这些主题进行讨论的作家。……用一种个人化的调子来写,使读者读起来就像跟朋友娓娓谈心。”这是对作者而言,那么对读者来说,阅读随笔的心理该...
評分这本书,我是倒着读的。最后才看到余秋雨的推荐序,他说,高贵灵魂与自己所遇环境的种种对话,揭示了旅行的深层意义。 旅行者苦苦追求旅行的意义,走的越远离自己的内心越近。 昨夜3点翻看这本书,里面照片是黑白色的。德波顿的写作语言是让人心神愉悦,故事的喜剧性有关于...
評分我时常向朋友推荐《旅行的艺术》这本书。年初一个狂风大作的冬晚,在北京饭店的大堂咖啡厅,车东夫妇曾经抱怨这本书节奏太慢,读起来吃力。我笑着说,“《旅行的艺术》一定要从后往前读的”。之后,每次送出这本书给朋友,都要叮嘱一下,“要从后往前读”。 原因是,这本书的...
@柳遠 此書淺顯好看,注意他清晰乾淨的描寫(景觀、靜物、感覺)。另外書中提到英國的風景學,可參看《風景與認同——英國民族與階級地理》。
评分其實這本書最終說明的問題和旅行本身沒什麼太大的關係,而更像是提供瞭一個看待生活(熟悉或不熟悉的部分)的角度,如何整理心情、感受風景、欣賞作品之類。可也算不上新鮮的論調,讓我略有感觸的一是“人類的同情和瞭解來自於人們的漂泊經驗”,一是約伯質問上帝為何自己如此不幸上帝的迴答——我們不能用自己的人生去衡量一切,而應該通過壯闊的景緻提醒我們人類的渺小和脆弱。
评分一邊聽德波頓叨叨旅行的意義與無意義,一邊看我傢青蛙每次齣門都去同一個地方坐著,也是很有禪意瞭。
评分這本書絕對不適閤做沙發或者咖啡館讀物,在晚點等待的飛機場,旁人暴跳如雷,我讀它甘之若飴忘卻瞭等待的苦。
评分適閤旅行中的消閑讀物,自有邏輯,自成體係,看到共鳴處頻頻點頭也就夠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