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平,卡尔维诺写道:“我仍然属于和克罗齐一样的人,认为一个作者,只有作品有价值。因此我不提供传记资料。我会告诉你你想知道的东西。但我从来不会告诉你真实。”
1923年10月15日生于古巴,1985年9月19日在滨海别墅猝然离世,而与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
父母都是热带植物学家,“我的家庭中只有科学研究是受尊重的。我是败类,是家里唯一从事文学的人。”
少年时光里写满书本、漫画、电影。他梦想成为戏剧家,高中毕业后却进入大学农艺系,随后从文学院毕业。
1947年出版第一部小说《通向蜘蛛巢的小径》,从此致力于开发小说叙述艺术的无限可能。
曾隐居巴黎15年,与列维—施特劳斯、罗兰·巴特、格诺等人交往密切。
1985年夏天准备哈佛讲学时患病。主刀医生表示自己未曾见过任何大脑构造像卡尔维诺的那般复杂精致。
"
《卡尔维诺经典:巴黎隐士》内容简介:巴黎到底是什么?巴黎是一本巨大的参考书,是一个像百科全书一样可以来查阅的城市:打开《卡尔维诺经典:巴黎隐士》,它给你一连串的信息,包罗万象,为别的城市望尘莫及。
《卡尔维诺经典:巴黎隐士》是卡尔维诺自述性文集,收入十九篇或长或短的文章,以日记、回忆短文、访谈、短评等形式记录了卡尔维诺生命历程的精华。既有卡尔维诺对家乡意大利的眷恋,在美国的旅行记录,巴黎的隐士生活,也有他的文学访谈,皆为了解卡尔维诺其人其文的宝贵资料。
巴黎是每个人的巴黎,巴黎是卡尔维诺的巴黎。 这是一本一看到就让人爱不释手的书,完美的装帧,精美的排版,当然,卡尔维诺几个字是促使你买下这本书的最大原因。 这是一本直到卡尔维诺逝世之后才被整理并加以发表的书籍,如同卡夫卡的遗稿,穿越了历史的尘埃方显出其伟大之...
评分摘自《天涯社区》 作者:子非鱼兮 观察城市的两种方式 业已深秋,然而今日却颇有小阳春回暖的意思,穿一件短袖T恤仍嫌热,但风已清爽了许多,滑过皮肤,凉凉的,很是舒服。以前我喜欢在这样的天气,走街串巷,远足,登山,淘书,坐在楼顶,放牧远天羊群一样白的云...
评分译者大概以为凡是喜欢卡尔维诺的都是读惯了晦涩“行话”的学院派文青。毫不客气地把所有从句一律以汉语式的长定语代替之,连个顿号都不舍得加。我相信从句义上来说一定很接近原文,但毫无节奏感可言,与卡氏富有魅力的文笔相去甚远。从这点来说,连“达”都称不上了,何况于雅...
评分脸的事业2009-10-19 22:50:22 1950年代末卡尔维诺游美国,留下一叠厚厚的日记,死后由卡尔维诺夫人发掘,连同其他访谈,整理成《巴黎隐士》出版。这大概违背了作者本意,但未尝不是我辈读者之幸。其中的美国游记,作者生前已二校样了,然而却临阵反悔,“我决定不出版该书,因...
评分罗豫/文 倘若借用通俗文学的标准,卡尔维诺绝对是和博尔赫斯齐名的,二十世纪奇幻小说的顶级人物。其作品无论想象力、影响力还是持久力,都远非今天依托网络红极一时的写手所能望其项背。 两位作家暴露在公共视野中的个人生活却没有太多可资谈论之处。博尔赫斯毕生从事图书...
回忆文章主要在谈政治,从访谈倒是可以建立起一个他个人的大致文学谱系,最好的部分还得说是“美国日记”。
评分真诚。
评分不读他的散文,都不知道卡尔维诺有这么尖刻的一面。不过还是他的小说好看些,这本书有些零散,品质参差,力量也有些不凝聚。他自己写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他的国际作家的身份主要在法国和美国存在,而在美国,他的标识身份的作品是《看不见的城市》,深受诗人,建筑家和大学生的喜欢。他总喜欢用晶体性这个词,他最具晶体特征的小说就是这部了吧。
评分可能是对卡尔维诺书里评价最差的一本,算得上遗稿残章,有关美国的游记带了过多意大利的有色眼镜和优越感,难怪卡尔维诺那么看不惯垮掉派的大胡子们,尤其金斯堡,当然卡和金的文学理念是差别巨大
评分遗稿残章。散落的信息和线索。卡尔维诺对自己的讲述和所处时代的观察。可惜最终都没有真正成文,于读者也只能作为补佚之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