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毓海,北京大学教授。曾任纽约大学东亚系教授,东京大学教养学部特任教授。著有《锁链上的花环:启蒙主义文学在中国》、《摩登者说》、《从“红玫瑰”到“红旗”》、《知识的战术研究:当代社会关键词》、《天下:江山走笔》等。
多年来,韩毓海以其大气磅礴的思想气度、汪洋恣肆的文字风格、慷慨恢弘的人文抱负,成为“士”的精神传统在当代的有力接续。
《五百年来谁著史:1500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第3版)》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基层组织”、“财政金融”、“世界大势”为三个支点,重新审视了公元1500年以来的世界历史进程,从地缘政治的变动、财政金融体制和政治变革的角度,重新回答了“李约瑟之谜”——即“近代中国何以落伍”的问题,指出:理论与现实结合、政治与民众结合、财政金融制度与生产发展和民生结合,乃是中国复兴和中国道路的三个关键点。
读这本书纯粹是浪费时间。 一是作者观点极为狭隘,对材料片段式引用、武断式发挥,误导读者; 二是引用的材料太多,整本书大约引用一千多大段,几千个片段,算起来一多半是引用,剩下的是作者断章取义式的阐述,有几本书估计被引用了一多半,这最多算是一本读书笔记而已;另外...
评分《五百年来谁著史:1500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对500年来的中国历史作出了自己的解释。这本书自出版以后数次加印,包括本刊在内的很多报刊专访了作者韩毓海先生。然而,也有一些读者对于韩毓海先生书中的观点、论据、写作方法等提出了严厉质疑。本刊刊发这样的两篇文章,只是...
评分第一章:丰富的资源、流通的资本造就了市场,货币把供需双方、资源与资本联结起来,于是形成了贸易体系,但这个体系带来的利益是不均衡的,谁主导了贸易体系,谁就能获得更充分的发展。 第二章:明朝中国的海洋贸易、边境贸易主导着世界贸易体系,而此时深陷战争的欧洲逐渐发...
评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韩毓海的《五百年来谁著史》(九州出版社)是一本从金融与历史角度讲述明清500年兴亡的大著作。 著名学者张旭东誉之为“一部新的《甲申三百年祭》”。上了年纪的,或者真正读历史的人,都会知道《甲申三百年祭》意味着什么。1944年是中国农...
评分为什么说,这本书可以检验一个人历史基础和经济基础呢。 1.全书大忽悠,如果缺乏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缺乏一定的经济学基础,普通中学生大学生,工农商贩很容易被忽悠。 2.全文历史论证学术底子很差,通过局部现象就推导出结论。 如把中国明清500年来没有对外侵略解释为和平,...
不是严肃的學術著作,其中对士大夫和胥吏的肤浅评价尤其令人失望。
评分非常喜欢作者纵横捭阖的大局观 虽然这本书里关于鸦片战争之前的中英对比沿袭了作者一贯的观点(个人觉得稍微有些偏颇)但是又加入了从哲学角度(康德、黑格尔、马克思以及儒教与毛主席)审视和探讨的观点 这样就跟作者另一本《天下》相较更显深度(不过也相对更加形而上一些) 总之,我非常喜欢作者的视野和气势 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评分讲了不少道理,立场足够鲜明,但我觉得所引用的材料有些纷杂了,针对性与说明性不够强,更确切的说是甩出块笔者认为很香的肉来让读者自品,难免让人把肉品成了鸡肋,因而是观点够明亮但阐述不一定通透。至于财政之于国家,便是柴米油烟与百姓的关系。
评分讲了不少道理,立场足够鲜明,但我觉得所引用的材料有些纷杂了,针对性与说明性不够强,更确切的说是甩出块笔者认为很香的肉来让读者自品,难免让人把肉品成了鸡肋,因而是观点够明亮但阐述不一定通透。至于财政之于国家,便是柴米油烟与百姓的关系。
评分非常喜欢作者纵横捭阖的大局观 虽然这本书里关于鸦片战争之前的中英对比沿袭了作者一贯的观点(个人觉得稍微有些偏颇)但是又加入了从哲学角度(康德、黑格尔、马克思以及儒教与毛主席)审视和探讨的观点 这样就跟作者另一本《天下》相较更显深度(不过也相对更加形而上一些) 总之,我非常喜欢作者的视野和气势 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