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徽州村落文書的形成——以抄本《新安上溪源程氏鄉局記》二種為中心
二、清代前期徽州民間的日常生活——以婺源民間日用類書《目錄十六條》為例
三、大、小姓紛爭與清代前期的徽州社會——以《欽定三府世僕案捲》抄本為中心
四、禮生與儀式——明清以為徽州村落的文化資源
五、迎神賽會與地緣組織——明清以來徽州的保安善會與“五隅”
六、晚清民國時期的徽州宗族與地方社會——黟縣碧山何氏之《族事匯要》研究
七、清代一個徽州小農傢庭的生活狀況——對《天字號鬮書》的考察
餘論:在田野中解讀曆史
後記
後記
2001年,筆者主持承擔瞭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徽州文書所見明清村落社會生活研究”(項目批準號:01CZS003),數年後的結項成果分為學術專著和資料集兩部分。專著部分主要利用徽州文書,結閤文集、族譜和方誌等相關史料,對明清時代徽州村落的生活環境(經商風氣的蔓延、交通與商業)、棚民經濟、祭祀禮儀與社會生活、自然災害與民間信仰、風土習俗等,均作瞭較為細緻的探討。該課題在結項時獲評“優秀”,並受通報錶揚:“《徽州文書所見明清村落社會生活研究》和《徽州村落文書資料類編》,由復旦大學王振忠教授主持完成,總字數35萬。成果立足於村落社會史,以徽州村落文書為基本材料,對明清村落社會的日常生活、祭祀禮儀、災害信仰與民間習俗等問題展開深入而細緻的分析。成果既具資料價值,又有理論深度,對於中國村落社會史研究和徽學研究都有所裨益。”
本書即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利用通過田野調查在徽州民間收集到的珍稀文獻撰寫的係列論文整閤而成,為村落文書與村落社會史研究的專題論文集。收入本文集的論文,絕大部分均是近10年來參與各類國際閤作項目的成果。
2003-2004年,筆者在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其間,接到日本學者臼井佐知子教授來信,邀約我參加由日本國文學研究資料館檔案研究係渡邊浩一教授主持的國際閤作項目“歴史的アーカイブズの多國間比較に関する研究”(日本學術振興會,2004——2007)。該國際閤作團隊以日本學者為主,另外包括數位韓國、中國、法國、英國和土耳其的“海外研究協力者”,共同比較研究東亞、伊斯蘭、西歐的檔案文書。作為其中唯一的中國學者,本人與臼井教授一起,主要研究中國的徽州文書。該國際閤作項目,曾先後在韓國首爾、中國上海、日本東京、土耳其安卡拉、法國巴黎召開過5次國際學術會議。收入本文集的《徽州村落文書的形成――以抄本〈新安上溪源程氏鄉局記〉二種為中心》一文,即是我參加該項目第一次國際學術會議(“近世東亞的組織與文書”,首爾,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2004年11月)提交的學術論文,該文後被翻譯成日文和韓文,與中文原稿一起,刊載於《“曆史檔案的多國比較研究”成果年次報告書(平成16年度)》。後摘要發錶於Redefining the Archives History: Multilateral comparative Study on Archives during the medieval and early modern period。2005年8月,日本國文學研究資料館、東京外國語大學與復旦大學曆史地理研究中心在上海聯閤召開“檔案文書與東亞的傢庭、商業及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圍繞著檔案文書,對東亞的傢庭、商業、訴訟、城市社會管理等諸多側麵展開討論。《清代一個徽州小農傢庭的生活狀況――對<天字號鬮書>的考察》一文,即是提交此次會議的學術論文,該文的日文本後刊載於東京外國語大學《史資料ハブ——地域文化研究》2006年捲。本書中的“餘論”部分,則是根據筆者2009年3月5日在日本國文學研究資料館檔案研究係發錶的學術演講《在田野中解讀曆史:徽州文書與實地考察》修改而成。“曆史檔案的多國比較研究”國際閤作項目,已於2009年公開刊行研究成果《中近世ア—カイブズの多國間比較》(日本國文學研究資料館檔案研究係編,東京,岩田書院)。此一項目的推進,較大程度上提高瞭徽州文書在國際學術界(特彆是中國史研究領域之外)的知名度。2010年10月,應日本史研究者、東京大學吉田伸之教授之邀,我赴東京參加“關於16—19世紀傳統城市的分層性社會·空間結構的比較類型論研究”學術研討會,另在東京大學做瞭兩場有關徽州文書的學術講座。徽州文書以其數量龐大、前後接續且自成體係,成瞭中國文書的典型代錶,圍繞著徽州文書展開的明清史研究,亦遂成為國際視域中東亞社會研究的一個可能的重要參照。
2008年開始,應法國學者勞格文(John Lagerwey)教授之邀,我參加瞭他所主持的“Religion, Society, and the Economy in Huizhou”項目(該項目由颱灣蔣經國基金會資助,亦作為香港中文大學科大衛教授主持的“中國社會的曆史人類學研究”計劃(卓越領域學科計劃項目)之子項目)。與他閤作,在皖南從事徽州傳統社會的調查、研究。其間,跑遍瞭新安江沿岸的主要村落和港口,搜集到不少口碑和文獻史料。《迎神賽會與地緣組織——明清以來徽州的保安善會與“五隅”組織》一文,以十數年前在皖南收集到的民間文獻為基本綫索,並於2009年8月20日、10月10日,與勞格文教授、姚存山先生(歙縣地方誌辦公室)及博士生李甜同學(復旦大學)一起,兩度前往安徽黃山市歙縣小梅口、大梅口調查。此文即結閤曆史文獻及實地考察撰寫而成,曾提交美國華盛頓大學人類學係赫瑞(Stevan Harrell)教授主持的“中國地方社會研究的新路徑學術研討會”(美國華盛頓大學人類學係、颱北財團法人施閤鄭民俗文化基金會和廈門大學民間曆史文獻研究中心閤辦,2010年6月)。
此外,《清代前期徽州民間的日常生活——以婺源民間日用類書〈目錄十六條〉為例》一文,是我參加颱灣“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李孝悌教授主持的“明清社會與生活”主題計劃、齣席“中國日常生活的論述與實踐”學術研討會(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scourses and Practices of Everyday Life in Imperial China”,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紐約,2002年10月)宣讀的論文,後收入武漢大學曆史係陳鋒教授主編的《明清以來長江流域社會發展史論》(武漢大學齣版社,2006年版)。《禮生與儀式——明清以來徽州村落的文化資源》一文,則作為颱灣東吳大學王鞦桂教授主持的國際閤作項目“曆史視野中的中國地方社會比較研究”成果之一,曾提交“中國地方社會儀式比較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係閤辦,2008年5月)。《晚清民國時期的徽州宗族與地方社會——黟縣碧山何氏之<族事匯要>研究》一文,曾提交“亞洲新人文聯網”第4次會議“文化傳承與曆史記憶”學術討論會(四川大學曆史文化學院、中國藏學研究所和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主辦,2007年10月,四川成都)。《大、小姓紛爭與清代前期的徽州社會——以<欽定三府世僕案捲>抄本為中心》一文,則提交廈門大學民間曆史文獻研究中心舉辦的“第二屆民間曆史文獻論壇”(2010年7月)以及“區域、跨區域與文化整閤”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社會史學會第13屆年會(山東聊城,2010年8月)。
上述諸文的寫作時間前後跨度長達10年左右,在此期間,學界的諸多師友都曾給予過無私的幫助。除瞭上文提及的各位學者之外,還應當特彆感謝:華東師範大學王傢範教授,廈門大學鄭振滿教授,南京大學範金民教授,南開大學常建華教授,安徽大學卞利教授,上海社會科學院馬學強研究員,以及日本九州大學中島樂章準教授,韓國高麗大學洪性鳩博士,他們都曾以各種方式對我的研究給予關注和幫助。最後,還應感謝業師鄒逸麟先生和上海師範大學唐力行教授的鼎力推薦,使得本書得以列入2010年《國傢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各位師友的鼓勵和支持,永遠是我在學術道路上繼續前行的動力。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