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八爺」與「洋大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丘八爺」與「洋大人」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應俊豪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2005
388
HKD$167
平装
政治大學史學叢書
9789860222029

图书标签: 北洋  政治史  历史  近代史  社会史  民国史  民国  政治   


喜欢 「丘八爺」與「洋大人」 的读者还喜欢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22

「丘八爺」與「洋大人」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丘八爺」與「洋大人」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丘八爺」與「洋大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图书描述

承襲清末地方軍事主義與西方條約特權體系脈絡,加以民初軍閥亂政影響,民國時期的中國社會逐漸出現兩種類型的特權人物:一個是手握槍桿子的「丘八爺」,另一個則是同時操持著條約與砲艦的「洋大人」。

「丘八爺」是軍閥割據與頻繁內戰的產物。數以百萬計的「丘八爺」平素身著戎裝,打著軍人名義,動輒打打殺殺,作戰失敗或軍隊欠餉時,即譁變作亂,化為草莽土匪,到處打家劫舍。但遇軍閥招安,則又由匪轉兵,形成兵、匪間的惡性循環。雖然嚴格說來兵、匪之間不無差異,但是民國以來,尤其北京政府時期,「丘八爺」往往以兵、匪不分的兵匪面目,烙印在一般人的印象中。

另一方面,歐美國家自清末挾帶條約體系與船堅砲利來到中國之後,經由一連串戰爭,透過砲艦外交模式教導中國人:條約必須遵守、外人生命財產安全必須獲得保障。歐美國家常設性駐華外交、領事機構,則是扮演關鍵性的角色,手持上帝之鞭,多年來宣傳、馴化中國政府與中國人。如此,中國逐漸從抗拒、反彈,到接受西方權威,承認外國人在華的地位不容輕蔑與挑戰。「洋大人」的權威形象,由此在中國樹立起來。

理論上,「丘八爺」為禍雖大,百姓亦深以為苦,但畢竟是中國內政問題,與外交事務無涉。可是,清末以來,隨著大批洋人進入中國內陸通商、傳教與居住、外國資金流入中國市場、外國軍艦巡弋重要內河、外國領事機構與軍隊駐紮各通商要衢,條約特權體制進一步內化為中國權勢結構的一部份。當數量龐大、散佈全國的「丘八爺」,與深入中國內陸的「洋大人」頻繁接觸,「丘八爺」將魔爪伸向「洋大人」之後,也就變成嚴重的外交問題。

歐戰後的東亞秩序,歷經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的凝聚共識,歐美列強(包括日本)逐漸形成一個觀念:將美國對華政策擴大為各國對華政策,也就是放棄原先帝國主義競爭、權力均勢的模式,改以「門戶開放政策」作為處理中國事務的中心指標。與此同時,經過馬列主義、無產階級革命洗禮的蘇聯,也重新回到中國:一方面利用放棄在華特權博取中國同情,另一方面以打倒歐美帝國主義為口號,大肆宣傳民族主義式理念。列強任何強硬的舉動,常被布爾什維克宣傳家渲染為帝國主義侵華鐵證,激發更強大的反帝浪潮。在這樣的國際場景之下,當「丘八爺」遇上了「洋大人」,會發生什麼問題?當「丘八爺」以打、殺、搶、綁等各種暴力形式,一再挑釁「洋大人」威嚴,甚至任意污衊指為「洋鬼子」時,「洋大人」該如何應付?蘇聯宣傳家環伺在側、伺機扯後腿的情況下,「洋大人」是否還能重施故技,以帝國主義的老路子—砲艦外交來施以懲罰?另謀他法?抑或默認中國現狀的發展?

此外,1920年代前後,中國軍閥割據、南北對立逐漸發展到高峰,北京政府對外雖有中央之名、對內則無約束地方之實力。面對如此威信不足、欲振乏力的北京政府,以及地方分裂割據的現狀,「洋大人」顯然無法經由「代理人機制」,透過北京政府有效地制約地方問題。

因此,1920年代上半期,當意氣風發、趾高氣昂的「丘八爺」,遇上了受到外在與內部多重制約、看似有些跛腳的「洋大人」,勢必會產生許多值得深入討論、分析的有趣問題。

其次,當我們回顧以往被定位為帝國主義侵華—國賊賣國史的北洋外交史,面對民族主義史觀與俯拾皆是的情緒性指責字眼,是否應該嘗試以新的理解取代原先的敵意,重新建構不同視野的北洋外交史?處於中國軍閥主義高漲的1920年代上半期,體現中國內政不安因子、大肆肆虐中國社會各個角落的「丘八爺」現象,與「洋大人」之間的互動,及其衍生出的種種外交交涉,乃是當時最常見的外交與內政問題。但是囿於傳統民族主義史觀,外交史家往往只著重關係國家民族大義的重大外交事件,以及國際會議層次,屬於政府高層官方外交(high diplomacy)往來交涉模式。對於發生於社會下層,一些名不見經傳的「丘八爺」與「洋大人」衝突問題,外交史家若非視而不見,即是匆匆帶過,而忽略華洋衝突背後所隱藏的重要文化意涵。究其實際,當西方列強以帝國主義強權之姿在中國樹立起條約特權體制,「洋大人」頻頻以傳教士、商人角色深入中國內陸之際,中外之間國家主權界線因此變動不居,產生許多不明確的灰色地帶。而發生在中國內部,由「丘八爺」與「洋大人」構織出的華洋衝突事件,就是徘徊在邊境與邊界之間的重要問題。一方面華洋衝突涉及到兩國之間條約權利與義務的界定,屬於官方外交層次、明確的國家主權邊界設定。另一方面,華洋衝突在本質上,同時也涉及到不同文化邂逅下的族群衝突問題,以及彼此認知、設想的民族偏見問題,如中國人心中的「洋大人形象」,與洋人心中的中國的「兵匪問題」均屬於這個層次。而在文化邊際效應的作用下,華洋勢力之間的滲透、爭執與磨合,構成中外往來的真實文化底蘊,正是當時日常生活的寫實反映。透過發生在邊境地帶的華洋衝突研究,與中外官方外交進行對話、討論,或許可以思索出與傳統相當不一樣的中外關係史。

因此,本文試圖從複雜的華洋糾葛角度,以「丘八爺」與「洋大人」的互動切入點,經由複線式歷史論述與中外不同觀點的探討,由下往上地剖析外交問題,探究當時中外重疊地帶上的北洋外交史。

第一章 緒論…………………………………………………………………1

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二 時間斷限

三 主要史料與研究回顧

四 對目前北洋外交主要幾種學術論說的討論

五 研究視野

六 章節架構

第二章 從軍隊兵變與中外反應理解「危害外商事件」…………………47

第一節 前言:1920年代上半期的兵變

第二節 1920年宜昌兵變始末

第三節 1921年宜昌、武昌兵變始末

第四節 外人反應:軍事中立化與設立宜昌租界問題

第五節 民眾反應:國家主權尊嚴與生命財產安全的兩難

第三章 從自衛殺人與面子之爭理解「殺害外人事件」…………………99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美商滿查理其人其事與張庫路線行駛問題

第三節 事件經過與善後問題交涉

第四節 管轄權與條約權利

第五節 人命價值

第六節 外交官、政治與外交

第四章 從兵匪問題與帝國主義思維反思「綁架外人事件」……………143

第一節 前言:弔詭的關係

第二節 臨城事件與外國的態度

第三節 國際軍事調查團

第四節 善後談判與國際角力:北京公使團的內部問題

第五節 中國輿論面向與交涉結果

第六節 餘波蕩漾

第五章 從華洋訴訟與輿論宣傳探究「毆打外人事件」…………………257

第一節 前言:軍人打人

第二節 北京豐台車站陳國賢毆打英籍鐵路官員案

第三節 北京使館區附近李義元毆打外人案

第四節 比較研究:外人打人

第六章 結論…………………………………………………………………353

一、本文個案所揭露的歷史意涵

二、小外交與新方向

三、外事與外交:丘八爺問題與外交交涉

四、丘八爺現象對洋大人權威的衝撞

五、從列強協調與丘八爺問題反思所謂的華盛頓會議體制

六、國門內的北洋外交與其反映的意義

徵引書目……………………………………………………………………373

一、檔案

中文檔案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北京政府《外交檔案》。

日文檔案

(日本)外務省,《日本外交文書•大正期》,東京:日本外務省,1964-1982。

(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藏,戰前期《外務省記錄》,〈支那土匪關係雜件﹕臨城事件(津浦路鐵道土匪襲擊事件)〉(4-2-2/149)

(日本)アジア歷史資料センター藏(網路資料庫),數位典藏(日本)國立公文書館、防衛廳防衛研究所、外務省外交史料館等三檔案館史料。(http://www.jacar.go.jp/)

(日本)神戶大學,「戰前期新聞記事文庫」(網路資料庫)(http://www.lib.kobe-u.ac.jp/sinbun/index.html)

英文檔案

美國部分

Department of State. Papers Relating to th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Washington: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38.

Department of State. Records of Department of State Relating to the Internal Affairs of China, 1910-1929(M329). Washington: The National Archives, 1960. (Microfilm)

Link, Arthur Stanley, ed. The Papers of Woodrow Wilso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6-94.

英國部分

Trotter, Ann ed. British Documents on Foreign Affairs: Reports and Papers From the Foreign Office Confidential Print, Part II, Series E, Asia, 1914-1939. Bethesda, MD: University Publications of America, 1994.

His Stationery Majesty’s Office (Great Britain), Parliamentary Debates: House of Commons, London: His Stationery Majesty’s Office.

Foreign Office, China, Embassy and Consular Archives, Correspondence, 1834-1930, London: Public Record Office. (Microfilm)(FO228)

Foreign Office, Central Correspondence, Political, China, 1905-1940, London: Public Record Office. (Microfilm)(FO371)

Jarman, Robert L.ed. China: Political Reports 1911-1960. Slough: Archive Editions, 2001.

史料彙編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兵變》,淮陰:江蘇人民出版社,1982。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黨派》,北京:檔案出版社,1994。

天津市歷史博物館(藏),張黎輝等(編),《北洋軍閥史料•黎元洪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

季嘯風、沈友益(主編),《中華民國史史料外編: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報資料(日文史料)》,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季嘯風、沈友益(主編),《中華民國史史料外編: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報資料(英文史料)》,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彭明(主編),《中國現代史資料選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

陳無我(輯),《臨城劫車案紀事》,1923年9月。

棗莊寓公(纂輯),《臨城大劫案》,上海:時事編譯社,1923。

年鑑

外交部統計科(編),《外交年鑑—民國九年份》,北京:外交部統計科,1921。

Woodhead, H. G. H. ed. The China Year Book, 1920-1925. Tientsin: The Tientsin Press, 1921-1926.

二、報紙、雜誌、週報、公報

中文

《晨報》(北京)

《大公報》(天津)

《民國日報》(上海)

《申報》(上海)

《盛京時報》(瀋陽)

《東方雜誌》(上海)

《嚮導週報》(上海)

《外交公報》(北京)

日文

(日本)《萬朝報》

(日本) 《大阪時事新報》

英文

《北京日報》(Peking Daily News)(北京)

《華北明星報》(North China Star)(天津)

《京津泰晤士報》(Peking & Tientsin Times) (天津)

《字林西報》(North China Daily News) (上海)

《密勒氏評論報》(The China Weekly Review)(上海)

《北華捷報》(The North China Herald)(上海)

(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藏中英文報紙剪報資料

〈臨城事件之種種觀察〉,《新江蘇日報》,1923年5月13日,日本駐上海總領事館中文報紙剪報資料,收錄在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藏(東京),〈支那土匪雜件﹕(別冊)臨城事件(津浦鐵道土匪襲擊事件)、(別冊)新聞論調〉,檔號4-2-2-149-3-1。

New York American, 1923年5月13日,日本駐New York總領事館英文報紙剪報資料,收錄在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藏(東京),〈支那土匪雜件﹕(別冊)臨城事件(津浦鐵道土匪襲擊事件)、(別冊)新聞論調〉,檔號4-2-2-149-3-1。

North China Daily News(上海), 1923年5月14日,日本駐上海總領事館英文報紙剪報資料,收錄在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藏(東京),〈支那土匪雜件﹕(別冊)臨城事件(津浦鐵道土匪襲擊事件)、(別冊)新聞論調〉,檔號4-2-2-149-3-1。

ポろトインケリじ工レ廾ー,1923年5月14日,日本駐シアトル領事館(Seattle) 英文報紙剪報資料,收錄在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藏(東京),〈支那土匪雜件﹕(別冊)臨城事件(津浦鐵道土匪襲擊事件)、(別冊)新聞論調〉,檔號4-2-2-149-3-1。

Evening News(上海), 1923年5月21日,日本駐上海總領事館英文報紙剪報資料,收錄在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藏(東京),〈支那土匪雜件﹕(別冊)臨城事件(津浦鐵道土匪襲擊事件)、(別冊)新聞論調〉,檔號4-2-2-149-3-1。

North China Daily News(上海), 1923年6月5日,日本駐上海總領事館英文報紙剪報資料,收錄在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藏(東京),〈支那土匪雜件﹕(別冊)臨城事件(津浦鐵道土匪襲擊事件)、(別冊)新聞論調〉,檔號4-2-2-149-3-1。

North China Daily News,1923年6月6日,日本駐上海總領事館英文報紙剪報資料,收錄在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藏(東京),〈支那土匪雜件﹕(別冊)臨城事件(津浦鐵道土匪襲擊事件)、(別冊)新聞論調〉,檔號4-2-2-149-3-1。

Shanghai Times,1923年6月7日,日本駐上海總領事館英文報紙剪報資料,收錄在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藏(東京),〈支那土匪雜件﹕(別冊)臨城事件(津浦鐵道土匪襲擊事件)、(別冊)新聞論調〉,檔號4-2-2-149-3-1。

North China Daily News,1923年6月7日,日本駐上海總領事館英文報紙剪報資料,收錄在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藏(東京),〈支那土匪雜件﹕(別冊)臨城事件(津浦鐵道土匪襲擊事件)、(別冊)新聞論調〉,檔號4-2-2-149-3-1。

三、專書

中文(含譯著)

《文史精華》編輯部(編),《近代中國大案紀實》,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清〕李杕,《拳禍記》,上海:土山灣印書館,1905。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重印。

Pfalezgraff, Robert L. Jr. and James E. Dougherty(原著), 胡祖慶(譯),《國際關係理論導讀》(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3。

丁連財等,《現代用語導讀:國際關係暨國際組織類》,臺北:書泉出版社,1996。

上海通商海關造冊處(譯),《中華民國海關華洋貿易總冊》,臺北:國史館史料處,1982重印。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譯室(編),《近代來華外國人名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馮玉祥日記》,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國海關總署辦公廳(編),《中國舊海關史料(1859-1948)》,北京:京華出版社,2001。

巴里•布贊(Buzan, Burry)、理查德•利特爾(Richard Little),劉德斌(主譯),《世界歷史中的國際體系—國際關係研究的再建構》(International System in World History: Remaking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戈爾•布思(Gore-Booth)(編),楊立義等(譯),《薩道義外交實踐指南》(Satow’s Guide to Diplomatic Practice),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

文公直(編),《最近三十年中國軍事史》,臺北:文海出版社,1976重印。

文芳(主編),《匪禍》,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4。

方志敏,《可愛的中國》,香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5。

史密斯((Smith, Richard J.),汝企和(譯),《十九世紀中國的常勝軍:外國雇佣兵與清帝國官員》(Mercenaries and Mandarins : the Ever-victorious Army of Nineteenth Century China),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3。

四川文史研究館,《四川軍閥史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88。

布洛克(Bloch, Marc),周婉窈(譯),《史家的技藝》(The Historian’s Craft),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

田子渝、劉德軍(主編),《中國近代軍閥史辭典》,北京:檔案出版社,1989。

白吉爾(Bergere, Marie-claire),張富強、許世芬(譯),《中國資產階級的黃金年代》(Lage dor de la Bourgeoisie Chinoise),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石源華(主編),《中華民國外交史辭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石源華,《中華民國外交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交通部郵政總局,《景印大清郵政章程》,臺北:交通部郵政總局,1984。

交通部路政司計核科張恩鍠(編),《鐵路借款提要》,出版項不詳。

伍啟元,《美國世紀(1901-1990)》,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

江恆源(編),《中國關稅史料》,臺北:學海出版社,1970。

何偉亞(Hevia, James L.),鄧長春(譯),《懷柔遠人:馬嘎爾尼使華的中英禮儀衝突》(Cherishing Men from Afar: Qing Quest Ritual and the Macartney Embassy of 1793),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余棨昌,《故都變遷記略》,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重印。

克利福德•格爾茲(Geertz, Clifford),納日碧力戈等(譯),《文化的解釋》(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吳心伯,《金元外交與列強在中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

吳兆薪,《中國幣制史》,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

吳孟雪,《美國在華領事裁判權百年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2。

吳翎君,《美國與中國政治(1917-1928)-以南北分裂政局為中心的探討》,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

呂芳上,《從學生運動到運動學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李恩涵,《北伐前後的「革命外交」(1925-1931)》,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

李國威,《國際關係新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

李啟成,《晚清各級審判廳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李普曼(Lippmann, Walter),林珊(譯),《輿論學》(Public Opinion),北京:華夏出版社出版發行,1989。

李潔明(Lilley, James R.),《李潔明回憶錄》,臺北:時報文化,2003。

李璜,《學鈍室回憶錄》,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3。

杜贊奇(Duara, Presenjit),王明憲(譯),《從民族國家拯救歷史:民族主義化與與中國現代史研究》,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沈雲龍(主編),李振華(輯),《近代中國國內外大事紀:民國九年—十二年》,臺北:文海出版社,未注明出版年

汪榮祖,《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燾與道咸同光時代》,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

那思陸、歐陽正,《中國司法制度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01。

亞京斯 (Adkins, Lesley),黃中憲譯 ,《破解古埃及》,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2。

依田熹家,卞立強(譯),《日本帝國主義研究》,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4。

來新夏(主編),《北洋軍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季辛吉(Kissinger, Henry),林添貴、顧淑馨(譯),《大外交》(Diplomacy),臺北:智庫文化,1998。

杭士基(Chomsky, Noam),李振昌(譯),《海盜與皇帝—真實世界的新舊國際恐怖主義》(Pirates and Emperors, Old and New),臺北:立緒文化,2004。

杭士基(Chomsky, Noam),林祐聖(譯),《流氓國家》(Rogue States),臺北:正中書局,2002。

林克光、王道成、孔祥吉(主編),《近代京華史跡》,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

林明德(譯著),《中國近代軍閥之研究》,臺北:金禾出版社,1994。

林明德,《近代中日關係史》,台北:三民書局,1984。

林滿紅,《晚近史學與兩岸思維》,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

邵雍,《民國綠林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

金士宣,《鐵路運輸經驗譚》,上海:正中書局,1947。

金光耀,《顧維鈞傳》,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

阿瑞吉(Arrighi, Giovanni)、西爾弗(Beverly J. Silver)等,王宇洁(譯),《西方世界體系的混沌與治理》(Chaos and Governance in the Modern World Syste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

柯能(Kiernan, Victor G.),陳正國(譯),《人類的主人—歐洲帝國時期對其他文化的態度》(The Lords Of Human Kind: European Attitudes to Other Cultures in the Imperial Age),臺北:麥田出版社,2001。

凌鴻勛,《中國鐵路志》,臺北:暢流半月社經銷,1954。

唐啟華,《北京政府與國際聯盟(1919-1928)》,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

徐世昌,《歐戰後之中國》,臺北:文海出版社重印,出版年不詳。

徐有威、貝思飛(Billingsley, Phil)(編),《洋票與綁匪—外國人眼中的民國社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徐新(編著),《西方文化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郝力輿,《領事裁判權問題》,上海:商務印書館,1925。

高蘭,《雙面影人:日本對中國外交的思想與實踐(1895-1918)》,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

國家地圖集編輯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普通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5。

張惠信,《中國貨幣史話目錄—銀、金、鎳、鋁篇》,臺北:作者自印,1982。

張瑞德,《中國近代鐵路事業管理的研究—政治層面的分析》,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

梁敬錞,《在華領事裁判權論》,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

許志雄,《憲法之基礎理論》,臺北:稻禾出版社,1992。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9。

陳存恭,《列強對中國的軍火禁運,民國八年∼十八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專刊(47)。

陳志讓,《軍紳政權—近代中國的軍閥時期》,香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9。

陳治世,《國際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

陳國璜,《領事裁判權在中國之形成與廢除》,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1。

陳貽先、陳冷汰譯,《庚子使館被圍記》,臺北:文海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陳隆豐,《國家繼承與不平等條約》,臺北:三民書局,2003。

陸光羽,《民國史要》,臺北:文海出版社,1987重印。

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7。

麥克爾•哈特(Hardt, Michael)、安東尼奧•奈格理(Antonio Negri),《帝國—全球化的政治秩序》(Empire),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傅啟學,《中國外交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彭懷恩(編著),《國際關係與現勢Q&A》,臺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99。

曾鯤化,《中國鐵路史》,臺北:廣文書局,1972。

菲杰拉爾德(Fitzgerald, C.P.),郇忠、李堯(譯),《為什麼去中國—1923-1950在中國的回憶》( Why China? Recollections of China, 1923-1950 ),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

費正清(Fairbank, John),張理京(譯),《美國與中國》(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

黃月波、于能模、鮑釐人(編),《中外條約彙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劉文濤主編,《美國歷屆國務卿傳》,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6。

劉彥(原著),李方晨(增補),《中國外交史》,臺北:三民書局,1979。

劉彥,《被侵害之中國》,臺北:文海出版社,重印1928年版。

劉家林,《中國新聞通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

歐文•拉鐵摩爾(Lattimore, Owen),磯野富士子(整理),吳心伯(譯),《蔣介石的美國顧問—歐文•拉鐵摩爾回憶錄》(China Memoir: Chiang Kai –shek and the War against Japan),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

蔡鴻源(主編),《民國法規集成》,合肥:黃山書社,1999。

鄭曦原(編),李方惠、胡書源、鄭曦原(譯),《帝國的回憶—紐約時報晚清觀察記》(China in New York Times),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

魯賓斯坦,曹汀等(譯),《1921-1922年蘇俄與資本主義國家的關係》,北京:時代出版社,1954。

霍布斯邦(Hobsbawm, Eric),鄭明萱(譯),《盜匪—從羅賓漢到水滸英雄》(Bandits),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

應俊豪,《公眾輿論與北洋外交—以巴黎和會山東問題為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1。

謝彬,《中國郵電航空史》,上海:中華書局,1928。

謝彬,《中國鐵道史》,上海:中華書局,1929。

薩伊德(Said, Edward W.),王志弘等(譯),《東方主義》(Orientalism),臺北:立緒文化,1999。

薩伊德(Said, Edward W.),蔡源林(譯),《文化與帝國主義》(Culture and Imperialism),臺北:立緒文化,2000。

顏惠慶,上海檔案館(譯),《顏惠慶日記》,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1996。

魏斐德(Wakeman, Frederic Jr.),王小荷(譯),《大門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間華南的社會動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重印。

蘇遼,《民國匪禍錄》,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1。

鐵道部(編),《鐵路借款合同彙編》,出版地不詳:鐵道部,1937。

顧維鈞,《顧維鈞回憶錄》,北京:中華書局,1982。

龔德柏,《龔德柏回憶錄—鐵筆論證書生色》,臺北:龍文出版社,2001。

日文

川島真,《近代中國外交の形成》,名古屋:名古屋大學出版會,2004。

馬場明,《日中關係と外政機構の研究:大正、昭和期》,東京:原書房,1983。

英文

Benton, Lauren. Law and Colonial Cultures: Legal Regimes in World History, 1400-1900.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Billingsley, Phil. Bandits in Republican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Brooks, Barbara J. Japan’s Imperial Diplomacy: Consular, Treaty Ports, and War in Chin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0.

Buss, Claude A. The Far East: A History of Recent and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East Asia.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55.

Cohen, Paul A. A 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 American Historical Writing on the Recent Chinese Pas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4.

Cohen, Paul A. China Unbound.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Curzon, 2003.

Cohen, Paul A. History in Three Keys: The Boxer as Event, Experience, and Myth.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7.

Cohen, Warren I. America’s Response to China: A History of Sino-American Relation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0.

Curtain, Philip D. ed. Imperialism.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1.

Duara, Presenjit. Rescuing from the Nation: Questioning Narratives of Modern Chin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Fung, Edmund S. K. The Diplomacy of Imperial Retreat: Britain’s South China Policy, 1924-1931.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Gelber, Henry G. Nations out of Empires: European Nationalism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Asia. New York: Palgrave, 2001.

Hunt, Michael H. The Making of a Special Relationship: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to 1914.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3.

Iriye, Akira. Across the Pacific: An Inner History of American-East Asian Relations. Chicago: Imprint Publications, Inc., 1992.

Iriye, Akira. After Imperialism: The Search for a New Order in the Far East, 1921-1931.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Jentleson, Bruce W. and Thomas G. Paterson. Encyclopedia of U.S. Foreign Relation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Jones, Walter. The Logic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oston: Little Brown Company, 1985.

Keren, Michael and Donald A. Sylvan, eds., International Intervention: Sovereignty verse Responsibility. London and Portland: Frank Cass, 2002.

Larry, Diana. Warlord Soldiers: Chinese Common Soldiers, 1911-1937.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Liu, F.F. A Miltary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6.

Lowe, C. J. and M. L. Dockrill. The Mirage of Power. London and Bost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2002.

Millard, Thomas F. Conflicting Policies in Asia. New York: Century Company, 1924.

Morse, Hosea B. and Harley F. MacNair. Far Easter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oston &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31.

Nozinski, Michael J. Outrage at Lincheng. Macomb, Ill.: Glenbridge Publishing Ltd., 1990.

Pollard, Robert T.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1917-1931.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33..

Powell, J. B. My Twenty-five Years in China. New York: Macmillan, 1945.

Stuart, Graham H. American Diplomatic and Consular Practice. New York: Appleton-Cetury-Grofts, Inc, 1936.

Teichman, Eric. Affairs of China: A Survey of the Recent History and Present Circumstance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London: Methuen, 1938.

Teichman, Eric. Travels of A Consular Officer in Eastern Tibet: Together with A History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Tibet and Indi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22.

Teichman, Eric. Travels of A Consular Officer in North-West Chin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21.

Wadron, Arthur. From War to Nationalism: China’s Turning Point, 1924-25.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Wang, Gungwu. Anglo-Chinese Encounter Since 1800: War, Trade, Science, and Governanc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Willoughby, Westel Woodbury. China at the Conference : A Report.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Press, 1922.

四、期刊論文

中文

川島真,〈從廢除不平等條約史看「外交史」的空間〉,《近代史學會通訊》,16(臺北,2002.12),頁11-14。

王立新,〈華盛頓體系與中國國民革命:二十年代中美關係新探〉,《歷史研究》,2(北京,2001),頁56-68。

王聿均,〈舒爾曼在華外交活動初探(1921-192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臺北,1969.8),頁239-331。

王庭芝、王恆君,〈「建國自治軍」及「臨城劫車案」的文化透視〉,《棗莊師專學報》,2(棗莊,1997),頁71-75。

王晴佳,〈中國近代「新史學」的日本背景—清末「史界革命」和日本的「文明史學」〉,《臺大歷史學報》,32 (臺北,2003.12),頁191-236。

王銘珍,〈東交民巷的變遷〉,《京城茶座》,5(北京,1999),頁39。

田永秀,〈川東經濟中心-萬縣在近代之崛起〉,《重慶師院學報哲社版》,4(重慶,1998),頁106。

吳蕙芳,〈社會盜匪活動的再商榷-以臨城劫車按為忠心之探討〉,《近代史研究》, 4 (北京,1994),頁164-190。

呂芳上,〈北伐期間英國增兵上海與對華外交的演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7(臺北,1997.6),頁186-229。

宋鷗、歐春榮,〈搭建跨學科研究的國際平台—「歷史學與國際關係學:方法論探索與學科構建」高級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吉林大學《史學集刊》,4 (長春,2003.10),頁104-106。

李智、李一南,〈論清末民初的「尚武」之風對川閥混戰的影響〉,《川北教育學院學報》, 29(遂寧,1998),頁34-37。

沈印騫,〈臨城劫車案性質初探〉,《棗莊師專學報》, 4(棗莊,1998),頁70-73。

汪朝光,〈臨城劫車案及其外交交涉〉,《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42:1(南京,2005.1),頁81-92。

唐啟華,〈「北洋外交」研究評介〉,《歷史研究》,287(北京,2004.2),頁99-113。

唐啟華,〈1919年北京政府「修約外交」的形成與展開〉,《興大歷史學報》,8(臺中,1998.6),頁167-196。

唐啟華,〈1921年中德協約與北京政府「修約外交」的發展〉,《興大歷史學報》,11(臺中,2000.12),頁71-110。

唐啟華,〈北京政府時期條約觀念的演變與修約成果〉,《近代中國》,152(臺北,2002.12),頁6-26。

唐啟華,〈民國初年北京政府「修約外交」之萌芽,1912- 1918〉,《興大文史學報》,28(臺中,1998.6),頁117-143。

徐平,〈北洋政府的「將軍」和「上將軍」〉,《文史精華》,9(石家莊,2001),頁63-64。

秦和平,〈川江航運與嘓噜消長關係之研究〉,《社會科學研究》,1(成都,2000),頁128。

馬烈,〈民國時期匪患探源〉,《江海學刊》,4(南京,1995),頁130-135。

崔薇圃,〈「民國第一大案」性質新探〉,《濟寧師專學報》,19:2 (濟寧,1998.4),頁79-90。

張公制,〈曾經統治山東的幾個軍閥(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山東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18(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5),頁169-196。

張友誼,〈重慶開埠以來川江航運業研究〉,《重慶三峽學院學報》,19(重慶,2003.4),頁53。

蔣賢斌,〈試論近代的地方外交交涉機關〉,《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3:4(南昌,2000.11),頁52-56。

蔡少卿、杜景珍,〈論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兵匪〉,《南京大學學報》,2(南京,1989)。

鮑延毅,〈日本與臨城劫車事件〉,《棗莊師專學報》,4(棗莊,1998),頁74-80。

應俊豪,〈克門事件與北京政府時期的中美關係〉,《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42:1(南京,2005.1),頁71-80。

日文

馬場明,〈臨城事件と日本の對中國政策〉,《國學院大學紀要》,14(東京,1976.3),頁35-66。

英文

Chan, Lau Kit Ching(陳劉潔貞), “The Lincheng Incident- A Caes Study of British Policy in China Between The Washington Conference and the First Nationalist Revolution,” Journal of Oriental Studies, 10 (1972), p.172.

DeAngelis, Richard C. “Resisting Intervention: American Policy and the Lin Ch’eng Incident,”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0(臺北,1981.7),頁401-416。

Fried, Morton H. “Military Status in Chinese Societ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57:4 (Jan., 1952), pp.347-357.

Hogan, Michael J. “SHAFR Presidential Address: The Next Big Thing: The Future of Diplomatic History in A Glocal Age, ” Diplomatic History, 28:1 (Jan., 2004), pp.1-21.

Hornbeck, Stanley K. “The Situation in China,” News Bulletin (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 (January, 1927), pp.1, 15-20.

Hunt, Michael H. et al. “Response to Charles S. Maier, ‘Marking Time: The Historiograph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Diplomatic History, 5:1 (Fall, 1981), p.355.

Iriye, Akira “Culture,”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77:1 (June 1990), pp.99-107.

Kim, Youngho. “Does Prestige Matter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Area Studies, 11:1 ( 2004), pp. 39-55.

Kirby, William C.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a Foreign Relations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e Republican Era,” The China Quarterly, 150 (Jun., 1997), pp.434-458.

Kwan, Hai-Tung. “Consular Jurisdiction: Its Place in the Present Clamor for the Abolition of Treaties,” Pacific Affairs, 2: 6 (June, 1929), 347-360。

Powell, J. B. “The Bandits’ Golden Eggs Depart: The Chinese Magic Wand Is Waved and the Gang Becomes a Division of Soldiers “, Asia (Dec. 1923), pp.914-916, 956-959.

Scully, Eileen P. “Taking the Low Road to Sino-American Relations: ‘Open Door’ Expansionists and the Two China Markets,”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82:1 (June, 1995), pp.62-83.

Vogel, Werner. “Modern Chinese Law and Jurisdiction: Some Comments,” Pacific Affairs, 4:11 (November, 1931), pp.975-979.

Wilbur, Ray Lyman. “An Interpretation of America in Pacific Relations,” News Bulletin (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Sep., 1927), pp.10-15.

五、其他(演講、會議、論文集、專書)論文

中文

入江昭(Iriye, Akira),〈美國的全球化進程〉,孔華潤(Warren I. Cohen)主編,王琛等譯,《劍橋美國對外關係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下冊,第3卷,頁1-211。

石川禛浩,〈「華人與狗不得入內」告示牌問題考〉,黃克武主編,《中央研究院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組:思想、政權與社會力量》(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2),頁137-156。

米慶餘,〈一戰期間日本對華外交〉,米慶餘(主編),《日本百年外交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頁74-97。

林克光,〈東交民巷話滄桑〉,收錄在林克光、王道成、孔祥吉主編,《近代京華史跡》(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頁292-316。

金光耀,〈外交系初探〉,收錄在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外關係史研究室、《近代史研究》編輯部編,《「北洋時期的中國外交」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4年8月27日-28日於上海復旦大學召開,未出版),頁164-182。

唐啟華,〈一九二0年代中國外交的重估〉,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編印,《一九二0年代的中國》(臺北:中華民國史料中心研究,2002),頁33-59。

許文堂,〈19世紀清越外交關係之演變〉,收錄在許文堂(編),《越南、中國與台灣關係的演變》(臺北:中央研究院東南亞區域研究計畫,2001),頁77-125。

陳雁,〈卷入與互動:內政、外爭與1920年代的北洋外交〉,收錄在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外關係史研究室、《近代史研究》編輯部編,《「北洋時期的中國外交」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4年8月27日-28日於上海復旦大學召開,未出版),頁183-194。

德里克(Arif Dirlik),陳永國(譯),〈中國歷史與東方主義問題〉,收錄在羅鋼、劉象愚(主編),《後殖民主義文化論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頁72-96。

應俊豪,〈從《顧維鈞回憶錄》看袁世凱政府的對外交涉—以中日山東問題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編),《陳百年先生學術論文獎論文集(二)》(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2000),頁93-104。

羅志田,〈帝國主義在中國:條約體系的文化認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新史學》雜誌社主辦,「新史學講座」(2004年11月24日於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大樓)。

羅家倫,〈我對中國在華盛頓會議之觀察〉,晨報社(編),《華盛頓會議》(北京:晨報社,1922),頁48-116。

英文

Citino, Nathan J. “The Global Frontier: Comparative History and the Frontier-borderlands Approach,” in Michael J. Hogan and Thomas G. Paterson eds., Explaining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pp. 194-211.

Costigliola, Frank and Thomas G. Paterson. “Defining and Doing the History of United States Foreign Relations,” in Michael J. Hogan and Thomas G. Paterson eds., Explaining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 pp. 10-34.

Feuerwerker, A.(費維愷) “The Foreign Presence in China,” in John K. Fairbank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Vol. 12, Part I.

Holsti, Ole R.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Michael J. Hogan and Thomas G. Paterson eds., Explaining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pp. 51-90.

Iriye, Akira. (入江昭) “Internationalizing International History,” in Thomas Bender ed., Rethinking American History in a Global Ag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 pp.47-62.

Kuss, Sussane. ‘The Unequal Treaties and Their Effect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the 1920s: China Between Great Britain, Germany and the League of Nations’,收錄在《國民政府廢除不平等條約六十週年紀念—國際學術討論會》(未出版,於2002年10月18日至20日於臺北縣金山鄉天籟會館召開)。

Maier, Charles S. “Marking Time: The Historiograph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Michael Kammen ed., The Past before Us: Contemporary Historical Writ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0), pp.355-387.

Muir, Edward. “Introduction: Observing Trifles,” in Edward Muir and Guido Ruggiero eds., Microhistory and the Lost Peoples of Europe (Baltimor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1), pp. viii-xxviii.

Schad-Seifert, Annette. “Constructing National Identities - Asia, Japan and Europe in Fukuzawa Yukichi's Theory of Civilization,” in Dick Stegewerns, ed., Nationalism and Internationalism in Imperial Japan: Autonomy, Asian Brotherhood, or World Citizenship?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Curzon, c2003), pp. 45-67.

山腰寬敏,〈「五四運動與美國對於中國宣傳活動再論」〉 (“The Media Wars: Launching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World War I and the American Propaganda Activities in China, Led by P. S. Reinsch and Carl Crow’),收錄在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編),《五四運動八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1999),頁111-136。

六、碩博士論文

Wang, Dong. “The Making of China's Equality, 1919-1928.” Ph.D. diss. University of Kansas, 1998.

姜文求,〈關稅特別會議之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楊湘鈞,〈帝國之鞭與寡頭之鍊—上海會審公廨權力關係變遷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系學士後法學組碩士論文,2003。

「丘八爺」與「洋大人」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著者简介

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VHGa4v/search?s=id=%22093NCCU5495002%22.&searchmode=basic


图书目录


「丘八爺」與「洋大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丘八爺」與「洋大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