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二 学术史回顾 (一)苏州评弹研究概况 (二)空间研究与近代中国公共空间研究 三 概念界定与资料情况 (一)书场、书场空间 (二)资料情况 四 方法与思路 (一)新社会文化史的借鉴 (二)书场“小社会”与苏州“大社会”第一章 晚清以来苏州社会变迁下的书场发展 一 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的苏州书场 (一)明清时期的苏州社会与苏州评弹 (二)从露天书场到茶馆书场 (三)苏州城市近代化与观前的兴起 (四)晚清时期茶馆书场的发展 二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苏州书场 (一)“海上之路”:苏州评弹的新发展 (二)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的苏州书场 (三)民办商业电台的创办与广播书场的诞生 (四)书场功能的演变:从茶馆书场到专业书场 三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苏州书场 (一)一元化体制下的苏州评弹 (二)茶馆书场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二章 晚清以来书场的空间构成与经营运作 一 书场的布局与设施 (一)布局 (二)设施 二 书场的人员构成 (一)场方 (二)艺人 (三)听客 三 书场的经营运作 (一)开办书场 (二)聘请艺人 (三)书场收益 四 书场的竞争第三章 晚清以来苏州书场空间的形塑与人际交往 一 共生与互惠 二 传播与反馈 (一)艺术传播与经验之谈 (二)听客的“扳错头” 三“相知”与“相惜” (一)“过房爷”与“干儿” (二)君子之交 (三)“捧”与“不捧” 四 矛盾与冲突 (一)地方乡绅与艺人 (二)帮会与艺人 (三)书场与艺人 (四)艺人之间第四章 晚清以来苏州书场内的日常生活与感官文化 一 书场内听客的感官体验 (一)聆听的享受 (二)赏阅的刺激 (三)品尝的乐趣 (四)沙发的诱惑 (五)感官体验的单一化 二 书场内评弹艺人的演艺生涯 (一)艺术上的“千日之功” (二)生活中的“身心俱疲” (三)书台上的“正襟危坐”与书台下的人世变迁 三 书场生活经验的文学再现 (一)文人笔下的“说书人” (二)小说申的“女弹词家” (三)“儿时的乐园”与“儿童时代的娱乐” (四)书场內外的两个“阿二”第五章 晚清以来苏州书场的重组与权力更迭 一 空间的平衡:清代至民国初年光裕社与评弹商业体系的运作 二 平衡的打破:民国时期传统评弹商业体系面临的新挑战 (一)艺人多元化:光裕社、润佘社、普余社的利益竞争 (二)书场独立化:茶馆书场业公会的成立 (三)政府的社会管理 三 “光裕书场”事件:书场空间权力的更迭 (一)引子:龚、潘艺人的光裕书场演出 (二)升级:公安局、文化局的介入 (三)分析:调查小组的调查报告 (四)落幕: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社会“剧变”结语附录 附录1 苏州市区书场分布图(清道光—光绪年间建立) 附录2 清代中叶至20世纪60年代苏州书场一览表 附录3 1930年至1949年苏州广播电台一览表 附录4 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苏州市区部分书场场东情况一览表 附录5 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苏州市区部分书场股东情况一览表 附录6 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苏州市区部分书场工作人员情况一览表 附录7 民国时期部分报刊中苏州城乡书场及广播书场广告一览表 附录8 1955年苏州书场行政管理支出一览表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