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一篇日记体小说,描写“五四”运动后北京城几个青年的生活和爱情。莎菲这一女性形象具有代表意义,她追求真正的爱情,追求自我,要同旧的事物决裂,但又找不到新的方向,作为女性个人主义者,她的反抗只能以悲剧结局。小说以大胆而毫不遮掩的笔触,细腻真实地刻画出女主角的倔强个性和反叛精神,成为女性文学的经典之作。
丁玲作于四十年代的小说《在医院中》、《我在霞村的时候》,与《莎菲女士的日记》一脉相承,体现了作者的思想胆识和鲜明的女性主义立场。
《莎菲女士的日记》作为丁玲早期文学创作中最具个人特色也较为成熟的代表作品,历史的不同时期都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莎菲的形象也从一个五四“个性主义”退潮时期的新式女性知识分子到“欲望”的女性,到“身体写作”再到“modern girl”。 我们一般将丁玲的创作分为早...
评分这是一个病榻上的女人,渴望一份轰轰烈烈的爱情,却不愿意在众人面前表现出来。她把最内心的情感包扎起来,让亦真亦幻的痛苦与快乐、落寞与激情吞噬着自己。她渴望拥抱这个世界,却又踌躇不前;她渴望追求真爱,却又不愿妥协。一本日记,记录了她所有的心事;翻腾的情绪,将这...
评分这时候的丁玲还没有在桑干河上,还没有“进步”成无产阶级战士,柔柔的淡淡的忧伤,一丝说不清楚的困惑,记住了一种表述,“觉得他脸上的任何地方都适合放上我的吻”。
女性细腻的内心写得很好
评分莎菲女士太叽歪了
评分三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与《在医院中》颇佳,前者长于心理描写,后者则多现实批判精神,《我在霞村的时候》的表现力相对偏弱。莎菲女士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个无法忽视的符号,她的困境无疑呼应了鲁迅提出的“娜拉走后怎样”的命题。我曾经说过,现在的后64时代很像民国的后318时代,因此正巧出现于1920年代末的莎菲女士也成批地复活了——只不过随着时间流驶,其代表性也越来越差。
评分开始觉得日记体不如小说体那么妙趣横生,后来读着觉得主人公的心思很有代表意义,相似,很寻味,对当代女性也有指示作用
评分对心理与情感错综而细致的描写,堪比米兰昆德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