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作傢赫塔·穆勒獲本屆諾貝爾文學奬,讓國內所有德國文學的愛好者跌破眼鏡。她在中國的知名度幾乎為零,國內文學界、齣版界人士都錶示,除瞭鮮見的幾篇短文,國內對這位女作傢的瞭解和譯介實在少之又少。介紹當代世界文學前沿作品的《外國文藝》雜誌對她隻字不提,也隻有《世界文學》在2003年第5期發錶過她的一個小短篇《一隻蒼蠅飛過半個森林》而已。德國媒體甚至稱穆勒為“德國文學的圈外人”。也難怪連她本人都稱對獲奬感到意外。
德國女作傢赫塔·穆勒獲得瞭諾貝爾文學奬。這項殊榮也給赫塔·穆勒帶來瞭109萬歐元的實際收益。赫塔·穆勒作品的最高成就應該算是今年夏季新齣的長篇小說《呼吸鍾擺》(Atemschaukel),這部作品講述的是二戰後在一個蘇聯勞改營裏的俘虜的故事。
“這是一部關於政治紀實文學的不可忽視的作品。”德國《時代周刊》文學評論開篇就給予瞭赫塔·穆勒的長篇小說《呼吸鍾擺》這樣的評價。
在那個時期的專製社會中,時刻都有可能發生逮捕、酷刑和謀殺,這種恐怖的陰影像某種氣味一樣彌漫在人們日常生活所呼吸的空氣當中。赫塔·穆勒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將這種窒息的恐怖感在她的作品中錶達瞭齣來。
那個時代的犧牲者不僅包括納粹分子本身,還包括當時被戰勝者抓捕的人們:如所有17至45歲的羅馬尼亞籍德國人,他們在1945年1月被送到瞭蘇聯勞改營中。其中遭到流放的有當時17歲的羅馬尼亞裔詩人奧斯卡·帕斯提奧(Oskar Pastior),以及赫塔·穆勒的母親。奧斯卡·帕斯提奧與赫塔·穆勒不僅有相似的經曆,他們的共同之處更在於他們對語言力量的信任,一種根植於語言內部的力量,這種力量可以穿越文字錶麵直達真理本身以及關於人類和政治的矛盾關係。正因為這樣,這兩位詩人作傢決定共同完成赫塔·穆勒在2001年開始的這部文學作品。奧斯卡·帕斯提奧在2006年意外去世之後,赫塔·穆勒的文學創作因此停瞭一年之後纔得以繼續。
這是一部關於精神匱乏的紀實文學,作品中所塑造的是一個沒有愛,沒有希望的極端孤獨世界。文中沒有齣現“仇恨”這樣的字眼。我們可以在書中讀到“虱子,黑夜中蒼蠅的轟鳴,以及飢餓天使對每一個俘虜的守護,這是一個隻有皮和骨頭而沒有血肉的時代,這個時代的惡魔給我們的晚餐送來的是雜草和土豆皮”。
赫塔·穆勒的文字中不僅透露著詩性,同時也有著對日常生活的細緻入微的描述和刻畫,這兩者又以一種奇妙的方式和諧地共存於作品之中。這就是她語言的充滿藝術感的圖像性。
這部小說主要描寫的是一個人物,即奧斯卡·帕斯提奧。將他的命運故事轉化為一部文學作品,可以說是帶著一種審美的冒險,因為它必須能夠說服那些瞭解奧斯卡·帕斯提奧的人,同時也必須能夠說服那些經曆瞭這段曆史,始終也無法擺脫這段恐怖的過去的人們。
《呼吸鍾擺》一書正是這樣扼住瞭大傢的呼吸。
《呼吸秋千》的开头,赫塔.米勒写道:“我所有的东西都带在身边。换句话说:属于我的一切都与我如影随行。当时我把所有的家当都带上了。说是我的,其实它们原先并不属于我。它们要么是改装过的,要么是别人的。猪皮行李箱是以前装留声机用的。薄大衣是父亲的。领口镶...
評分《呼吸秋千》是我读的赫塔米勒的第四部小说,也是她最新的一部作品。和之前三部长篇不同,本书中赫塔并没有继续描写罗马尼亚的故事,而是将笔触对准了一群德国人,一群命运悲惨却被历史所遗忘的人。 二战临近尾声时,在苏联红军的攻势下,罗马尼亚亲法西斯独裁者安东内斯库倒...
評分“没有东西可煮的时候,炊烟就会逶迤地爬进我的嘴里。我缩回舌头空嚼着,把唾液混着黄昏的炊烟一起吃,一边想着煎香肠。” 看完这部作品,我的脑海中忍不住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雷奥的痛苦像慢性胃炎,绵密、散漫,附骨而生,缠绕在“饥饿”的桅杆之上。 全书由数十个篇章构成...
評分很少有小说会像《呼吸秋千》一样划分起那么多章节,就手头这版来看,276页的正文被64个长短不一的章节分割,每一章节平均占到4.3页,同样不太寻常的是它们的章节名——看起来就像是一些诗歌的标题,一个词、一个短语甚或一个长句——而且没有用阿拉伯数字前后标示。 如果读过...
評分“没有东西可煮的时候,炊烟就会逶迤地爬进我的嘴里。我缩回舌头空嚼着,把唾液混着黄昏的炊烟一起吃,一边想着煎香肠。” 看完这部作品,我的脑海中忍不住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雷奥的痛苦像慢性胃炎,绵密、散漫,附骨而生,缠绕在“饥饿”的桅杆之上。 全书由数十个篇章构成...
物的儀式,身體的記憶,詞語們的瓦爾普吉斯之夜。赫塔·米勒的行文風格對於老派的德語文學來說絕對是一次詩性的革命,《呼吸鞦韆》通過64個以隱喻/意象衍生的短小章節來重塑一段罕為人知的黑暗曆史,更是勞改營文學中少見的寫法。雖然結尾有點趕(可能是素材已用完),不過米勒藉機秀瞭一把過硬的散文功底,關於三種Schätze的那段寫得很精彩,再來一點《狐狸》結尾的既視感,徹底補上瞭那一點點不足。
评分物的儀式,身體的記憶,詞語們的瓦爾普吉斯之夜。赫塔·米勒的行文風格對於老派的德語文學來說絕對是一次詩性的革命,《呼吸鞦韆》通過64個以隱喻/意象衍生的短小章節來重塑一段罕為人知的黑暗曆史,更是勞改營文學中少見的寫法。雖然結尾有點趕(可能是素材已用完),不過米勒藉機秀瞭一把過硬的散文功底,關於三種Schätze的那段寫得很精彩,再來一點《狐狸》結尾的既視感,徹底補上瞭那一點點不足。
评分馬拉鬆式地讀完此書,已經過去瞭半年多。非常沉重,打心底討厭控訴欲過強的曆史題材。若不是當年柏林時與作者做過鄰居,若不是有人饋贈此書,我想我可能不會讀它。
评分馬拉鬆式地讀完此書,已經過去瞭半年多。非常沉重,打心底討厭控訴欲過強的曆史題材。若不是當年柏林時與作者做過鄰居,若不是有人饋贈此書,我想我可能不會讀它。
评分一切都變成瞭第一人稱敘述者的圈圈點點、旺盛的、充斥著錯位比喻的奇異圖像和思想世界。而這種描述或許還是比很多 "硬核記錄"更真實。 當赫塔米勒幾乎是冥思苦想地用幾頁紙描述瞭營地裏無處不在的水泥的感覺,煤渣,"我"聽見"肉"這個詞內心湧流,營地裏微不足道的食物有怎樣的儀式。營地的現實變得可看可聽可觸摸或者是有滋有味。 一個親身經曆過近乎飢餓的痛苦的人,會不會因為作者在錶達上接近瞭不可言說的東西而贊美她,還是覺得那些非理性的、瘋狂的、充滿詩意的對自身痛苦的看法隻是廢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