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1723-1790):生于苏格兰,青年时期就读于牛津大学。1751年至1764年在格斯哥大学任哲学教授期间,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为他在学术界赢得了声誉。他发表于1776年的《论国民与国家的财富》使他终于享有荣誉和爱戴。他于1790年去逝。一生未娶,没有子女。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Smith's first and in his own mind most important work, outlines his view of proper conduct and the institutions and sentiments that make men virtuous. Here he develops his doctrine of the impartial spectator, whose hypothetical disinterested judgment we must use to distinguish right from wrong in any given situation. We by nature pursue our self-interest, according to Smith. This makes independence or self-command an instinctive good and neutral rules as difficult to craft as they are necessary But society is not held together merely by neutral rules; it is held together by sympathy. Smith argues that we naturally share the emotions and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physical sensations we witness in others. Sharing the sensations of our fellows, we seek to maximize their pleasures and minimize their pains so that we may share in their joys and enjoy their expressions of affection and approval.
悲惨与不幸绝不可能入住完全自足的胸怀。 ——《道德情操论》 人们更多想起他的《国富论》,想起自利,想起自由主义,想起那双著名的“看不见的手”,却长期忽视了这本书。在生命中最后的岁月,知道自己已时日无多后,斯密竭尽全力修订了本书的第...
评分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的另外一部非常著名的著作。 还没读完,有边读边记录的习惯。 朋友说,读哲学会让人越来越郁闷。 读了前三篇,其实发觉哲学让人更清醒的认识这个世界和人类。 如:论野心的起源及社会阶层的区别 1、我们喜欢展示富裕,掩饰贫困,原因在于人们同情的是我们...
评分一直以来都知道亚当斯密的两本巨著,一本是《国富论》奠定了他在经济学的地位,一本是《道德情操论》奠定了他在伦理学的地位,知道亚当斯密对于经济学的重要作用的人很多,但是知道《道德情操论》对于亚当斯密的独特意义的人还是蛮少的。 《道德情操论》是一本在...
评分是在单位的阅览室翻到这本书的,在序中提到08年汶川地震温总理五次推荐的书籍,边开始看起了这种中规中矩的“思修书”。 封面上打着“西方古典经济学的哲学基础,坚定市场经济信念的必读书”,阅读过程很快。 书摘: 人不是不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喜悦之事,而是他人对别人所说...
评分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的另外一部非常著名的著作。 还没读完,有边读边记录的习惯。 朋友说,读哲学会让人越来越郁闷。 读了前三篇,其实发觉哲学让人更清醒的认识这个世界和人类。 如:论野心的起源及社会阶层的区别 1、我们喜欢展示富裕,掩饰贫困,原因在于人们同情的是我们...
self-love, reason还是sentiment能成为道德的奠基?斯密说,是最后一个。在这个意义上,这本书既古典又现代:教化来自于性情的潜移默化(因此不必纠结impartial spectator到底是谁),但如果不进入社会,我们又无法获得真正的道德知识;无所谓客观或不客观的道德,只有是否适宜的、是否让人生厌的。
评分二刷,还是不轻松,这回在Part. IV & VI停留了很久,摸到了不少从前没摸到的小路。不过主线仍然比想象中的要模糊。
评分self-love, reason还是sentiment能成为道德的奠基?斯密说,是最后一个。在这个意义上,这本书既古典又现代:教化来自于性情的潜移默化(因此不必纠结impartial spectator到底是谁),但如果不进入社会,我们又无法获得真正的道德知识;无所谓客观或不客观的道德,只有是否适宜的、是否让人生厌的。
评分二刷,还是不轻松,这回在Part. IV & VI停留了很久,摸到了不少从前没摸到的小路。不过主线仍然比想象中的要模糊。
评分self-love, reason还是sentiment能成为道德的奠基?斯密说,是最后一个。在这个意义上,这本书既古典又现代:教化来自于性情的潜移默化(因此不必纠结impartial spectator到底是谁),但如果不进入社会,我们又无法获得真正的道德知识;无所谓客观或不客观的道德,只有是否适宜的、是否让人生厌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