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四书 经学 工具书 古籍 儒学 传注 丛刊 丛书
发表于2025-01-13
四书传注会要(全十一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说明 一
第一册
四书纂疏二十六卷(一) 南宋•赵顺孙撰 一
第二册
四书纂疏二十六卷(二) 南宋•赵顺孙撰 一
第三册
四书纂疏二十六卷(三) 南宋•赵顺孙撰 一
第四册
四书讲义一卷 明•顾宪成撰 一
四书考辑要二十卷(一) 清•陈宏谋辑 陈兰森编校 二九
第五册
四书考辑要二十卷(二) 清•陈宏谋辑 陈兰森编校 一
第六册
学庸集说启蒙二卷 元•景星撰 一
学庸正说详节三卷 明•赵南星撰 李濬之编 二七九
大学证文四卷 清•毛奇龄撰 四九一
第七册
大学古本旁注一卷 明•王守仁撰 一
大学古记一卷 明•刘宗周撰 一九
大学古记约义一卷 明•刘宗周撰 四三
大学说一卷 清•惠士奇撰 六五
大学古义说二卷 清•宋翔凤撰 一二五
中庸传注一卷 清•李塨撰 二○五
中庸补注一卷 清•戴震撰 二四九
中庸解辨一卷 清•王浔(此字绞丝旁)撰 三二一
论语通释一卷 清•焦循撰 五○七
第八册
论语集注补正述疏十卷(附读书堂论语答问) 简朝亮述疏 一
第九册
论语后案二十卷(一) 清•黄式三撰 一
第十册
论语后案二十卷(二) 清•黄式三撰 一
第十一册
论语后案二十卷(三) 清•黄式三撰 一
孟子四考四卷 清•周广业撰 三四五
孟子外书集证五卷 清•施彦士撰 六二九
孟子外书补注一卷 宋•刘攽注 清•陈矩补注 七○一
(以下册目)
第一册目录
出版说明 一
四书纂疏二十六卷(一) 南宋•赵顺孙撰
纳兰成德序 一
洪天锡序 三
引用书目 九
读大学章句纲领 一一
大学纂疏 一三
牟子才中庸纂疏序 二一三
读中庸章句纲领 二一七
中庸纂疏 二一九
读论语集注纲领 五五一
读论语孟子法 五五七
论语纂疏 五六三
学而第一 五七三
为政第二 六二一
第二册目录
四书纂疏二十六卷(二) 南宋•赵顺孙撰
论语纂疏 一
八佾第三 一
里仁第四 四四
公冶长第五 八一
雍也第六 一二五
述而第七 一七五
泰伯第八 二二二
子罕第九 二五七
乡党第十 二九六
先进第十一 三三一
颜渊第十二 三七五
子路第十三 四二九
宪问第十四 四六二
卫灵公第十五 五一九
季氏第十六 五五八
阳货第十七 五八一
微子第十八 六一九
子张第十九 六四一
尧曰第二十 六六八
孟子纂疏 六七九
梁惠王上 六八九
第三册目录
四书纂疏二十六卷(三) 南宋•赵顺孙撰
孟子纂疏 一
梁惠王下 一
公孙丑上 五五
公孙丑下 一三一
滕文公上 一七三
滕文公下 二二九
离娄上 二七三
离娄下 三三三
万章上 三八七
万章下 四三一
告子上 四七五
告子下 五三七
尽心上 五八三
尽心下 六五五
第四册目录
四书讲义一卷 明•顾宪成撰 一
四书考辑要二十卷(一) 清•陈宏谋辑 陈兰森编校 二九
陈宏谋序 二九
凡例 三一
目录 四七
大学 一○三
中庸上 一八○
中庸下 三二九
论语 四一一
学而第一 四一一
为政第二 四三五
八佾第三 四七三
里仁第四 五四九
公冶长第五 五五三
雍也第六 六四一
述而第七 六六九
第五册目录
四书考辑要二十卷(二) 清•陈宏谋辑 陈兰森编校
论语 一
泰伯第八 一
子罕第九 三一
乡党第十 五三
先进第十一 九一
颜渊第十二 一一五
子路第十三 一二九
宪问第十四 一四一
卫灵公第十五 二三三
季氏第十六 二四六
阳货第十七 二五二
微子第十八 二六九
子张第十九 二九三
尧曰第二十 二九八
孟子 三○七
梁惠王上 三○七
梁惠王下 三六五
公孙丑上 四二五
公孙丑下 四四三
滕文公上 四六九
滕文公下 五○三
离娄上 五七一
离娄下 六一四
万章上 六四一
万章下 六七八
告子上 七○一
告子下 七一三
尽心上 五八三
尽心下 六五五
第六册目录
学庸集说启蒙二卷 元•景星撰 一
大学集说启蒙 一七
学庸集说启蒙 一○五
学庸正说详节三卷 明•赵南星撰 李濬之编 二七九
大学正说详节 二九七
中庸正说详节上 三五三
中庸正说详节下 四三五
大学证文四卷 清•毛奇龄撰 四九一
第七册目录
大学古本旁注一卷 明•王守仁撰 一
大学古记一卷 明•刘宗周撰 一九
大学古记约义一卷 明•刘宗周撰 四三
大学说一卷 清•惠士奇撰 六五
大学古义说二卷 清•宋翔凤撰 一二五
中庸传注一卷 清•李塨撰 二○五
中庸补注一卷 清•戴震撰 二四九
中庸解辨一卷 清•王浔(此字绞丝旁)撰 三二一
论语通释一卷 清•焦循撰 五○七
第八册目录
论语集注补正述疏十卷(附读书堂论语答问) 简朝亮述疏
简朝亮序 一
论语序说 四
学而第一 二五
为政第二 五六
八佾第三 八九
里仁第四 一一四
公冶长第五 一二七
雍也第六 一五一
述而第七 一七八
泰伯第八 二一七
子罕第九 二四四
乡党第十 二六七
先进第十一 三○八
颜渊第十二 三三三
子路第十三 三六五
宪问第十四 四三九
卫灵公第十五 四八九
季氏第十六 五二八
阳货第十七 五五○
微子第十八 五八一
子张第十九 五九九
尧曰第二十 六一九
读书堂论语答问
目录 六四三
论语序说 六四四
学而第一 六五○
为政第二 六五三
八佾第三 六五四
里仁第四 六五五
公冶长第五 六五六
雍也第六 六五八
述而第七 六五八
泰伯第八 六六一
子罕第九 六六二
乡党第十 六六三
先进第十一 六六四
颜渊第十二 六六六
子路第十三 六六八
宪问第十四 七○二
卫灵公第十五 七○四
季氏第十六 七○六
阳货第十七 七○六
微子第十八 七○七
子张第十九 七○八
尧曰第二十 七○九
第九册目录
论语后案二十卷(一) 清•黄式三撰
黄式三叙 一
黄以周跋 一三
黄式三自叙 一七
黄式颖叙 二○
学而第一 二三
为政第二 八七
八佾第三 一五九
里仁第四 二七九
公冶第五 三三七
雍也第六 四四三
述而第七 五三五
第十册目录
论语后案二十卷(二) 清•黄式三撰
泰伯第八 一
子罕第九 七三
乡党第十 一七七
先进第十一 三○三
颜渊第十二 三九一
子路第十三 四八一
宪问第十四 五六五
第十一册目录
论语后案二十卷(三) 清•黄式三撰
卫灵公第十五 一
季氏第十六 九三
阳货第十七 一四一
微子第十八 二一七
子张第十九 二七三
尧曰第二十 三一五
孟子四考四卷 清•周广业撰 三四五
孟子外书集证五卷 清•施彦士撰 六二九
孟子外书补注一卷 宋•刘攽注 清•陈矩补注 七○一
《四书传注会要》出版说明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著作的总称,是公认的儒学经典。《大学》、《中庸》原为《礼记》中的两篇,虽然一直备受学者关注,但在南宋以前从未单独刊行过。按照宋代理学家程颐、程颢与朱熹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是“垂世立教的大典”。而《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其中蕴涵着高超的智慧。《论语》是记述孔子及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体现的是儒家创始人孔子的重要思想。《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记录了孟子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论语》〉、《孟子》早有单行。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始于宋代。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朱熹研究辑取前人注释《论语》、《孟子》的思想和言论,著成《论语集注》十卷、《孟子集注》七卷;淳熙十五年(1189)朱熹又对《大学》、《中庸》加以考订,重编其顺序,并加注释,著成《大学章句》一卷、《中庸章句》一卷。第二年即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朱熹将这四部书彙辑刊刻,称《四子书》,即《四书集注》,后简称《四书》。朱熹并认为读《四书》的顺序应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朱注《四书》被认定为科举考试的基本教材,科考题目均从《四书》中出,答案均以朱注为依据,这一传统一直持续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时间长达近六百年,《四书》成为学者的必读书和崇尚的对象。此种情形极大地推动了对《四书》的研究和解读。
朱熹之后,历朝历代对《四书》的研究著述可谓汗牛充栋,其中不乏有份量、有识见、有价值之作,因后世少有刊行,流传不广,研究人员不易得见。而《四书》的历代解释是中国思想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时代、不同学者对《四书》的解释、解读;对前辈诠释的质疑与更相发明,对于研究彼时代的思想状况、社会思潮、学人的心路历程;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在历代的发展,均为十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鍾肇鹏先生一直十分关注这些文献资料的研究整理与出版流布,因以其对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及目录学的深厚学养,精选出南宋至清末诠释、解读《四书》的名家名作共计二十种(已有排印本的通行本一般不予采录),裒集成此全十一册的《四书传注会要》,以方便学者研阅。现将这些著述分别简介如下:
一、《四书纂疏》二十六卷 南宋•赵顺孙撰
赵顺孙(1215—1276),字和仲,号格庵,缙云(今属浙江)人。宋初名相赵普之后,父赵雷,师事朱熹门人滕璘,赵顺孙得自家学,可说是朱熹三传弟子。八岁能诵九经,淳祐十年(1250)进士。咸淳年间曾出任宰相,因与贾似道不合,退居故里。精于经史,除本书外还著有《近思录精义》、《孝宗系年要录》、《中兴名臣言行录》及文集若干卷。
朱熹为《四书》作注,用尽了一生的心血。为作《四书章句集注》还留下了多种著述,注之外又作了《四书或问》,发扬注义,并论述对于旧说所作取舍的理由。赵顺孙作《四书纂疏》“一以朱子为归不杂异论”(本书纳兰成德序),综取朱熹论说《四书》之《集义》、《详说》、《辑略》、《或问》、《语类》、《文集》诸书,以及朱熹门人关于《四书》的论说记载,删烦择要,附以己见。除朱熹的全部著作外,共旁引十三家之言,引书四十余种,其中大半现已亡佚,全赖此书得以保存。就是朱熹有关《四书》的著作,除了《章句》、《集注》之外,其他著作如今也已不易得见。故本书又是现存的宋代理学家关于《四书》论说的最为完备的资料彙编;是研究《四书》、研究朱熹及其理学的必读书。
卷首有康熙丁巳纳兰成德序、清源洪天赐序、赵顺孙自序。据《通志堂经解》本影印。
二、《四书讲义》一卷 明•顾宪成撰
顾宪成(1550—1612),明末东林党领袖。字叔时,别号泾阳,无锡人。万历八年(1587)进士,官至员外郎。后因忤上被革职为民,削官里居后,潜心研究,在地方官协助下恢复东林书院,与高攀龙等讲学集会于此。与其弟允成皆主程朱之学,但偏重经世致用。著名的东林书院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即其手笔。遗著编成《顾端文公遗书》凡十六种。
《四书讲义》共二十二讲,分别为:五十有五章、温故而知新章、举直错诸枉章、富与贵章、回也其心章、泰伯其可章、樊迟问仁章、行己有耻章、性相近也章、天何言哉节、君子戒慎五句、君子中庸节、诚者天之道节、齐桓晋文章、孟子道性善节、人之所以异章、告子曰性六章、曹交问曰章、尧以天下章、人之所不学章、鸡鸣而起章、形色天性章。
《续四库提要》称本书“就大处阐发,要处指点,精粹切实……说《四书》到此,方信句句字字有着实受用处”。
据《小石山房丛刻》本影印。
三、《四书考辑要》二十卷 清•陈宏谋辑 陈兰森编校
陈宏谋(1696—1771),本名弘谋,字汝咨,号榕门,广西临桂人。雍正二年(1724)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检讨,官东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致仕加太子太傅,谥文恭。崇尚宋儒理学,重经世致用,有“岭南大儒”之誉,一生勤勉,著述甚丰,诗文彙编为《培远堂全集》。
据《四书考辑要》序及凡例,本书为乾隆三十四年(1769)陈宏谋任大学士时令其长孙兰森将坊间四书考旧本(即陈明卿、薛方山《四书人物备考》)详加参核,删其繁冗,订其舛误,辑其要略,增以注释,有疑异处伸以案语,欲俾穷乡初学,每读《四书》一章,即从本书中考究一章之典章人物、主旨义理。《续四库提要》称“其用意至善”也。
书前有陈宏谋序、凡例。据清乾隆刻本影印。
四、《学庸集说启蒙》二卷 元•景星撰
景星,号讷菴,元末馀姚人。本书自序标题为“学庸集说启蒙”,而序中却谓“……益知《四书》奥义不可穷矣”故于暇“彙集诸说,熟玩详味,分经别注,妄加去取。十年之内,掇拾成编,目之曰《四书集说启蒙》,将私塾以训子孙”。
凡例中有“孟子章旨”字样,也说明原书不只“学庸”。其门人蒋骥跋称“讷菴先师用功于《四书》十年,去取诸说而为此书”。可知景星原书本全说四书,今本已阙,并非全帙。
本书的编纂原则,其一,全为初学易晓;其二,每章每节必先撮其大旨;其三,所集之说皆采摭精粹紧要之语;其四,诸家发明经义有与朱熹《章句》不同者兼采之。其间详略去取自然全出自撰者胸臆。
本书内分《大学集说启蒙》与《中庸集说启蒙》两部分。书前有撰者自序,书后有蒋骥、夏时二跋。据《通志堂经解》本影印。
五、《学庸正说详节》三卷 明•赵南星撰 李濬之编
赵南星(1550—1627),字梦白,号侪鹤,河北高邑县人。万历甲戌进士,官至吏部尚书。以忤魏忠贤削籍谪戍。崇祯初追谥忠毅。详《明史》本传。
本书原名《学庸正说》,凡《大学》一卷、《中庸》二卷。阐发经义主明后期最有代表性的福建朱子学者陈琛之《四书浅说》,参以其时名家之说,会粹折中。本书《四库提要》称“其立朝不以人情恩怨为趋避,故其说经亦不以流俗好尚为是非”,“其说《大学》,从朱子之‘格物’……其说《中庸》,始终归本于‘慎独’……皆确然守先儒之旧……而所见笃实”。
今影印所据为李濬之所编之民国石印本,编者在后序中称,原本得之于故都书肆,为重刊明印本赵忠毅公所撰《大学中庸正说》三卷 ,字多漫漶,圈点删易朱墨层积,一望而知为耆宿穷研经义文理所为,据其间避讳,可断为康雍时通学硕儒所作,所憾未具名。编者于其所圈点删易,大有精益求精、冰寒于水之叹。因感于撰者、圈点者谆谆垂教之意,编者做了如下工作,将之付印:其一,仿宋人班马异同之例,使原节两本并存。原本以四库本与故宫清初补刻者参校抄补,以大字书之,节本已删改者加竖画于字旁;节本增益字句与前后移易者以小字补缀书之,使原节两本便于分读对勘。其二,原本于学庸经传未录全文,编者以大字备书各节之首,句读加圈悉依殿本,附注音义以便阅读。总之此编应该更为丰富、更为完备。
书前有撰者原序、原书四库提要、忠毅公传略、编者后序、凡例等。
六、《大学古本旁注》一卷 明•王守仁撰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号阳明,浙江馀姚人。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官至两广总督。
本书或本题《大学古本旁释》,是王阳明早期借古本《大学》确立其心学体系的著作,亦是《大学》注释的代表之作。他不同意朱熹对《大学》的改订及阐释,取汉郑玄所注、唐孔颖达所疏本(即《大学》古本)而旁释之。
书首有撰者序、李调元序及李调元大学古本旁注附录。据《函海》本影印。
七、《大学古记》一卷 明•刘宗周撰
刘宗周(1578—1645),字起东,别号念台,因讲学于山阴蕺山证人书院,学者称蕺山先生,浙江山阴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官至工部侍郎、左都御使。为人清廉正直,操守甚严,因抗疏直言,屡遭贬谪,不改其志。明亡次年,在家乡绝食自尽。著述编为《刘子全书》,凡四十卷。
《大学古记》按内容分《大学》为七章。每章之后申明章旨及分章之由,并逐句疏解其义。后附大学三纲、八目两图。
据《刘子全书》本影印。
八、《大学古记约义》一卷 明•刘宗周撰
本书以“约义”为名,所论只七条,即:大学、章句、经旨、止善、格致、慎独、絜矩。诸条解义俱精辟。
据《刘子全书》本影印。
九、《大学证文》四卷 清•毛奇龄撰
毛奇龄(1623—1716),字大可,号初晴,又以郡望称西河先生,浙江萧山人。清初著名学者。康熙十八年(1679)荐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充《明史》纂修官。著述甚丰,《四库全书》收其所著书目多至五十余种,所著《西河合集》四百余卷。其中《四书改错》对朱熹《四书集注》有所批评。
《大学证文》即援据古今,辨后儒改经之非,希图通过重新诠释《大学》,纠正时弊,引导学风弃“虚”蹈“实”。
据《西河合集》本影印。
十、《大学说》一卷 清•惠士奇撰
惠士奇(1671—1741),字天牧,晚号半农,江苏吴县人。清代经学吴派代表人物。康熙五十年(1711)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著有《春秋说》十五卷、《易说》六卷、《礼说》十四卷等。
《大学说》一卷,分章遵朱子,然据汉儒经说及古代史料加以考订解释。本书《续四库提要》谓“段序称精言硕论根极理要,非溢美矣”。
卷首有段玉裁序、吴绍昶跋。据《经学丛书》本影印。
十一、《大学古义说》二卷 清•宋翔凤撰
宋翔凤(1779—1860),字于庭,江苏长洲人。嘉庆五年(1800)举人,官湖南新宁县知县。治西汉今文经学,为清代经学常州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大学古义说》“古义说”者,相对于朱熹《大学章句》而言。是书《续四库提要》称“其说固亦多可节取焉”。
据《皇清经解续编》本影印。
十二、《中庸传注》一卷 清•李塨撰
李塨(1659—1733),字刚主,河北蠡县人。康熙二十九年(1690)举人,晚岁授通州学正。先后师从颜元、毛奇龄,治经学著述甚丰,学务实用,解经多与宋儒不同。《中庸传注》即“不取朱子天道人道之说,一切归于实际,证以人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语)。哲思颇为缜密。
据民国四存学会铅印《颜李丛书》本影印。
十三、《中庸补注》一卷 清•戴震撰
戴震(1723—1777),字东原,安徽休宁人。清代考据学大师。曾特召为《四库全书》专职纂修,授翰林院庶吉士。对经学、语言学、哲学等均有重要贡献。主要著作有《原善》、《孟子字义疏证》、《仪礼考证》等五十余种。
《中庸补注》为其早年探求《中庸》古奥义之作,认为道并不深奥远不可及,极言中庸之道平易、实际及其可实践性,呈现一种与程朱之学截然不同的理念。
据《安徽丛书》本影印。
十四、《中庸解辨》一卷 清•王浔(此字绞丝旁)撰
王浔,号无奇子,河北霸县人。《中庸解辨》卷首自序谓“解《中庸》者,汉儒失之支离,晋唐来弗敢违也;宋儒失之影响,元明来弗敢违也。学者遂依文训义而不求诸心……”《续四库提要》称“是书义求通贯,征引众解而不宥于一解……有窒皆通,无隐不显,殊非芜滥讲义可比”。
书后附补解三十条、再补二十五条、三补二十七条。
据清道光刻本影印。
十五、《论语通释》一卷 清•焦循撰
焦循(1763—1820),字理堂,江苏甘泉人。嘉庆六年(1801)举人。于经、史、历、算、声韵、训诂之学均有研究,世人目为通儒。著述近二十种,三百卷,收于《雕菰楼集》。
《论语通释》仿《孟子字义疏证》体例,将全部《论语》打散,将其中重要诸义,如言“仁”、言“恕”、言“学”等列为若干目,一一加以研究诠释。建立起与理学相分庭的诠释系统。梁启超先生谓此“可称治《论语》之一良法也”。
据《木犀轩丛书》本影印。
十六、《论语后案》二十卷 清•黄式三撰
黄式三(1789—1862),字薇香,号儆居,浙江定海人。晚清著名学者,现存著作十三种,近百万字。
《论语后案》即其代表作之一,在晚清民国影响广泛。李慈铭、章太炎、梁启超等都曾给以很高评价。是书先考释字形字音,再次第列出:一、何晏《论语集解》(采集汉学代表人物及三国时人的注释);二、朱熹《论语集注》(反映宋代理学思想);三、《后案》(引用明清诸多学人的研究成果,其中清代学者达数十人,并阐述己意断以己见)。体例明晰,考证详备,近乎一部《论语》学史。据此可比较全面地了解古往今来各家各派的观点尤其是清代《论语》学的研究水平。书中所体现的“凡一言必考之有据,绎之以理”,通过博赡、精审、详尽的考证探求经典的原本意义,强调把经典还原到其产生的特定历史条件及具体的情境语境中,去解读其原本意义等方法,均颇具卓识与启发意义。
卷首有黄式三“论语管窥叙”、黄以周跋、黄式三“论语后案自序”、黄式颖“论语后案叙”。据《儆居丛书》本影印。
十七、《论语集注补正述疏》十卷 简朝亮撰
简朝亮(1852—1933),字季纪,号竹君,广东顺德人。师事粤中大儒朱九江,与康有为同门。简朝亮累试不第,因退而著书讲学,阐述儒学思想。著作彙刻为《读书堂丛刻》。
《论语集注补正述疏》是简氏以十年之功著作完成的。此书综合汉宋,择善而从,以符合经文旨义,弘扬儒学为指归,不持门户之见。有学者认为,此书胜于刘宝楠的《论语正义》。
《论语集注补正述疏》末附《读书堂答问》二百五十六条,也是阐发《论语》意蕴的,中多精辟见解,对于研读《论语》,弘扬儒学,均有裨益。
书前有撰者自序。据《读书堂丛刻》本影印。
十八、《孟子四考》四卷 清•周广业撰
周广业(1730—1798),字勤圃,号耕崖,浙江海宁人。乾隆四十八年(1783)举人。一生好学,教书、著书、校书不倦。本书外还著有《蓬庐文钞》、《读易纂言》、《经史避名讳考》等。
《孟子四考》包括逸文考、异本考、古注考、出处时地考。于研究孟子生平颇有独到见解。卷末附纠王世贞妄论文一篇。
据《皇清经解续编》本影印。
十九、《孟子外书集证》五卷 清•施彦士撰
施彦士(1775—?),字朴斋,江苏崇明县人。道光元年(1821)举人。官直隶万全知县。著有《求己堂诗集》、《海运刍议》、《历代编年大事记》、《读孟质疑》等。
《孟子外书》,《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均不载,而东汉应劭《风俗通•穷通篇》称“孟子作书中外十一篇”;《汉书•艺文志》载“孟子十一篇”;汉赵岐《孟子题辞》称“又有外书四篇:性善辨、文说、孝经、为正”。但赵岐认为其说不能宏深,似非孟子所作,故只为内七篇作注。
《孟子外书集证》以《艺海珠尘》本《孟子外书》为原本,旁搜子、史、集中所引为之集证,并在四篇之外辑得逸文一卷附之。
书前有马廷鸾原序、施彦士自叙。据《求己堂八种》本影印。
二十、《孟子外书补注》一卷 宋•刘攽注 清•陈矩补注
陈矩(1851—1939),字衡山,贵阳人。曾以实录馆誊录,随黎庶昌出使日本,为其整理文案。后官知县、贵州国学讲习所所长、贵州省立图书馆馆长,卓有政声。为政之余,潜心孔孟经典著作的研究。《孟子外书补注》即其依北宋刘攽《孟子外书》原本“而采其语之散见于群书者分列于各章后,亦间有偶抒己意以释其义者”,征引较同类书详备。
书前有丁泽安序、陈矩自序、马廷鸾序、刘攽传、胡震亨《经苑》跋、吴骞《拜经楼丛书》跋。据《灵峰草堂丛书》本影印。
《孟子外书》,虽系伪书,但弄清其来源,考明出处,对于阐发孟子及儒学思想,亦不无益处。
综上所述,本书所选既有对《四书》文本的考證溯源;亦有对《四书》义理的阐扬生发;并有对《四书》中所涉及的典章人物、名词术语的征引诠释,这些著述无疑将丰富人们对儒家学说的认识,拓宽儒学研究的视野。
《四书》作为儒家经典,人们至今仍在不断地从中汲取生存的智慧。当代学者金纲在《论语鼓吹—圣贤的光荣与漏洞》一书中说:“现代,为什么需要儒学?一、儒学是本土传统最重要的道德构架;二、儒学是传统最光明的意识形态;三、儒学是可资转化之思想和精神资源;四、儒学可以安顿身心,聆听圣贤之讲述,可以舒缓现代人之浮躁与紧张;听从圣贤明智的教诲,不失为现代人修身之选择。”
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经久不衰,常读常新,不可穷尽——这正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魅力与价值之所在。
本书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顺序编排,合著在前,单著在后;对同一部书的传注以著者年代先后为序。因分册原因,个别顺序有所调整。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二○○八年十月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著作的总称,是公认的儒学经典。朱熹之后,历朝历代对《四书》的研究著述可谓汗牛充栋,其中不乏有份量、有识见、有价值之作,因后世少有刊行,流传不广,研究人员不易得见。而《四书》的历代解释是中国思想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时代、不同学者对《四书》的解释、解读;对前辈诠释的质疑与更相发明,对于研究彼时代的思想状况、社会思潮、学人的心路历程;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在历代的发展,均为十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鍾肇鹏先生一直十分关注这些文献资料的研究整理与出版流布,因以其对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及目录学的深厚学养,精选出南宋至清末诠释、解读《四书》的名家名作共计二十种(已有排印本的通行本一般不予采录),裒集成此全十一册的《四书传注会要》,以方便学者研阅。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四书传注会要(全十一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