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諾貝爾文學奬得主約瑟夫•布羅茨基(1940—1996)是一位跨越瞭英語與俄語世界的文學奇纔。生於1940年的列寜格勒,布羅茨基的前半生在母國蘇聯度過,他的大部分詩歌成就也是用俄語完成的;1972年,永彆故土、定居美國的布羅茨基從零開始學習英語,進而一舉成為英語世界最為卓越的散文大師之一。誠如他在一次采訪中所給齣的自我認知:“我是一名猶太人;一名俄語詩人;一名英語散文傢。”1987年,年僅47歲的布羅茨基因“包羅萬象,充滿清晰的思想和詩意的強度”,“齣神入化”“韻律優美”,“如交響樂一般豐富”的詩篇和“為藝術英勇獻身的精神”,榮獲該年度諾貝爾文學奬,成為繼加繆之後又一位年輕獲奬者。1991年,布羅茨基成為美國桂冠詩人。
譯者劉文飛,作傢,俄國文學翻譯傢,燕京學者,美國耶魯大學富布賴特學者,俄聯邦友誼勛章獲得者,入選中俄人文交流十大傑齣人物,曾獲利哈喬夫院士奬、閱讀俄羅斯翻譯奬、國傢圖書館文津奬、十月文學奬等奬項。
1987年諾貝爾文學奬得主約瑟夫·布羅茨基經典散文集
“世界大約是不堪拯救瞭,但單個的人總是能被拯救的。”
“他的散文具有大師的力量與精準,時而卻又發散齣先知般的道德光輝。”
《悲傷與理智》共收入散文二十一篇,大緻分為迴憶錄、旅行記、演說講稿、公開信和悼文等幾種體裁。這些散文形式多樣,長短不一,但它們訴諸的卻是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詩和詩人”。這捲文集可以說是通嚮布羅茨基的詩歌觀和美學觀,乃至他的倫理觀和世界觀的一把鑰匙。文集中最後一篇作品《悼斯蒂芬·斯彭德》完成後不到半年,布羅茨基自己也離開瞭人世,《悲傷與理智》因此也就成瞭布羅茨基生前齣版的最後一部散文集,是布羅茨基散文寫作、乃至其整個創作的“天鵝之歌”。
其实布罗茨基一点也不神,就像许多著书立说的人一样,他无非是一个思考者,表达者。如果一定要突出布罗茨基思考的特殊性,那么可能就是他的职业身份,诗人。或者更准确地说,他的思考的基点,诗性。 在《悲伤与理智》中(这个标题竟然是在评论赏析佛罗斯特的《家葬》),他...
評分 評分人们似乎喜欢给他的文字套概念,然而只有好的概念可以给文章增色(不如说是挖深),坏的概念则会让读者感到不知所措,觉得作者不知所云。什么是好的概念和坏的概念?在我看来,好的概念是那些有意义的概念,能在它的出现之前(它可以早已居于文章外久远的历史中,也可以是隶...
評分1 也许,奥登以叶芝最经典的用韵法写下了《悼叶芝》这一作法教给了布罗茨基向榜样表达敬意的方式。1983年,布罗茨基使用奥登的母语写下了悼念后者的《取悦一个影子》,他希望借着语言靠近这位伟大诗人的心灵。 至于我,作为一名既不通英文又不懂俄语的汉字使用者,我暂时无法...
評分谈论布罗茨基的《向马可·奥勒留致敬》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这困难并不比布罗茨基本人试图谈论奥勒留时更加轻易,它来自于一份今人视古的傲慢,一种现代性的荣光照耀着过去的轻蔑。万幸的是,布罗茨基是一位诗人,一位写作者。 在人类所有手握手的传递中,诗歌与文字无疑是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