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照

佚名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晋永权,曾任中国青年报摄影部主任、中国摄影出版社常务副总编辑、《中国摄影》杂志主编,现为《大众摄影》杂志主编。著有《最后的汉族》(合著)、《出三峡记》、《江河移民》、《沙与水》、《红旗照相馆:1956—1959年的中国摄影争辩》、《合家欢:20世纪50—80年代的民间相片》、《每一声快门都忧伤》等。系列摄影作品“傩”“三峡移民”等,被蓬皮杜艺术中心、上海美术馆等多个艺术机构收藏。

出版者:
作者:晋永权
出品人:活字国际
页数:824
译者:
出版时间:2020-10
价格:298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208165762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编辑推荐】

每个家庭的老相册里都能找到这样的照片。

《佚名照》中完全不同的芸芸众生,在面对照相机时,却表现出近似的感情,近似的表情,近似的姿态,近似的环境,近似的尺幅——往日的昂扬和梦想都写在脸上、记录在案。晋永权通过1500张照片的收集和甄选展现出20世纪下半叶的时代之色与时代之光,堪称一部中国百姓照相史稿。

·

【内容介绍】

芸芸众生,在面对照相机时,却意外地表现出一致的特征:表演性、模仿性、符号性、互图性、实用性……

20世纪下半叶日常生活照片的影像类型丰富、多元,甚至出格,呈现出这一时期中国人生活的表与里、现象与本质。晋永权通过二十多年的图像收集、整理,甄选出从1950年代初期到1980年代末期1500余幅佚落的日常生活照片,试图寻找出中国人日常照相行为中的社会与历史逻辑。照片拍摄者、被拍摄者及拥有者信息皆无,使日常生活图像消弭了个案差异,由个体、家庭、特定人群的记忆载体,转变为公共记忆的共享之物。

《佚名照》既关乎过往,又预示未来,是一部平民生活的影像史,也是一部中国人的现代精神成长史。在客观、温和中打开了视觉艺术解读历史文化的新视角,为一个日渐模糊的昨日世界,呈现出人性的温度,使我们更直观、感性地理解今天的中国人。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汪家明 每个人都有一部自己的照相史——读《佚名照:20世纪下半叶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图像》,心里忽地蹦出这样一句话。 如今所存自己最早的相片,是1962年9岁时,在家乡青岛龙口路和广西路拐角处的“凤珠照相馆”拍的。我穿了一件白底黑点的外衣,领口翻出毛衣领,有点像女孩儿的...  

评分

今年以来,因为各种原因回了几趟老家。回到家里一切都已经变得陌生,让我久久驻足的是家里挂的几个相框。里面的相片,有祖辈的,有父辈,当然也有我和儿女辈的。 小时候,照相对于普通的农村家庭来说,还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最初的记忆还是黑白照——那是八十年代中后期的时候...  

评分

评分

今年以来,因为各种原因回了几趟老家。回到家里一切都已经变得陌生,让我久久驻足的是家里挂的几个相框。里面的相片,有祖辈的,有父辈,当然也有我和儿女辈的。 小时候,照相对于普通的农村家庭来说,还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最初的记忆还是黑白照——那是八十年代中后期的时候...  

评分

说起来惭愧,在书店用了两个多小时走马观花的浏览了一遍,却说不出啥评价。要说好,确实觉得有些杂乱、有些私人,要说不好,作者序言部分一亮相,文字与思考就震撼了我。直到读到最后,看作者自己在跋内表述“给不了观点就给史料”,作者自己也在巨大的史料面前迷惑彷徨的感觉...  

用户评价

评分

“任何影像都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依存、借鉴。依此便可以拆解这些影像的边界,看到它们之间相互缠绕又彼此分离的事实。”——终于明白为什么做成平装锁线,不做成精装。因为太厚了,七百多页,这样已经很重了,而且做成精装估计还没这个好翻阅。翻阅这本书,就像是小时候在别人家里看家庭相册一样,只不过年代跨度更大。年份越靠前,越无趣,五六十年代,除了千篇一律的拍照姿态,还有沉闷的套装。八十年代的那些看起来有趣多了。

评分

珍贵的图像陈列,有趣的分类方式。相较于摄影理论化的论述尝试,更吸引我的反而是书中提到的一些针对影像的官方指示文件以及隐藏在无数张佚名照片背后的拍摄者、制作者和上色者。这些无名者背后的无名者奔走、记录、发挥、表达,制造了一批批日常影像和生活细节。

评分

那么多佚名者的影像,与自然,人,建筑,文化符号的合影,记录了时间和历史的痕迹,更有佚名者在时代洪流里意外留下的姿势,表情,实践,展演,模仿,创造。照片的收集和分类都很显功力,文字有点弱,对西方的理论概念无法进行历史化转变,所以不能呈现出中国当代历史的肌理,裂隙,碎片和“世界的苦难”。

评分

说起来惭愧,在书店用了两个多小时走马观花的浏览了一遍,缺说不出啥评价。要说好,确实觉得有些杂乱、有些私人,要说不好,作者序言部分一亮相,文字与思考就震撼了我。直到读到最后,看作者自己在跋内表述“给不了观点就给史料”,作者自己也在巨大的史料面前迷惑彷徨的感觉,是啊,时间跨度、西方的术在中国的演绎,中国近现代的特殊环境,管控下的集体与个体表达,太多太多的点,从哪里入手呢?也许作者都有表述到,但作为我一个读者来说,还是觉得面太广,难以聚焦。 但不可否认的是,作者的用心与宏大的立意,不管表达的如何,开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用多年的积累试图打开一个新的课题,作者的努力与能力值得佩服,只是这个方向太多太多的东西,需要分开建构,而难以用一个方向去涵盖全部,总之,同意作者那句话,作为史料的价值也不得了。

评分

一部聚焦20世纪下半叶中国日常生活图景的视角独特、资料全面的摄影照片集。书中收录的照片,全部出自编者在旧书店、文物市场、旧货摊等处收集的资料,而且拍摄对象无一例外都是普通人。这些珍贵的影像组合在一起,足以构成中国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的三四十年间,社会生活与社会文化变迁的第一手视觉史料。而编者对于这些影像照片的分类方式、评述内容和背景资料介绍,都体现出其不俗的学术眼光和丰富的阅读积累。我们也有理由期待,相关社会文化史、社会生活史、视觉艺术和艺术史研究的学者,能以本书中的资料为素材,开发出更为精彩的研究成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