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佳
八〇後廣州媒體人,畢業於中山大學科學計算與計算機應用系、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麻省理工學院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研究中心訪問學者。做了十年電視主持人、製片人,最近三年愛上英文寫作,作品散見於《紐約時報》、《南華早報》、《外交政策》。視記者為終身職業,曾經採訪遊歷超過三十個國家,不斷行走不斷觀察,一路寫一路說,一路看一路聽,永遠不吐不快之餘,品嚐美食和健身減重是生活中永恆不變的追求。
☆★中國第一起互聯網求助事件☆★
☆★李志德(端傳媒總編輯)專文推薦☆★
本書是朱令事件迄今最完整的紀錄……我所著迷的,除了故事本身,還在於環繞在這個無辜殘損的生命四周的,豐富的時代細節,它像微縮膠片一樣記錄了中國的過去,並不太久的過去,也讓我們理解中國的現在。──李志德
從未遺忘,不敢遺忘,希望有生之年看到真相
──一名中國網友對清大女學生朱令被下毒事件所下的注解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五號感到腹痛,繼而發展為全身劇痛。持續三天後開始脫髮,顏面神經麻痺,中樞眼肌麻痺,呼吸障礙,目前已失去自主呼吸能力。」
一九九五年,北京清華女學生朱令罹患怪病已四個月,從秀逸且多才多藝的學霸,變成躺在協和醫院加護病房、全身插滿儀器的病患。她的高中同學姑且試著以不甚流利的英文,將上述文字傳上當時在中國才剛起步的互聯網求援。不久後,回覆紛至,這些訊息帶來一個令人疑惑的詞:Thallium(鉈,有毒化合物),這是一種罕見的化學物質,並不是生活中隨便就可以接觸得到的。
之後半個月,全球專家共寄來七百七十六份電郵,其中一百零六份明確指出朱令是鉈中毒。朱令父母要求協和醫院為朱令進行铊中毒測試遭拒,請求學校協助未獲正面回應,甚至連朱令宿舍都莫名遭竊……一切的一切,都顯示整個事件正往詭譎的方向前進:協和不希望自身權威被挑戰;校方的不作為,則是不願承擔毒物管理不善、現場保護不力的失職責任;更恐怖的是,兇手極可能就是清華的學生、朱令的室友孫維──她是朱令身邊唯一能接觸到铊的人。
之後,朱令和她父母的人生就在醫療單位、公安部門以及法院間來回拉扯。即使諸多事證都指向孫維正是下毒者,然因為她的高幹家庭背景,此事件始終無法真正破案。如果不是一般市民、互聯網和海內外無數網友的持續關注與無私援助,朱令不可能存活到現在。
朱令的四十五年,講述的是網路社群、小市民與難以撼動的權力結構對抗的故事,也是在巨大的絕望中,看見不間斷的善意與微小希望的故事。
今年11月24日是朱令46岁的生日。此时此刻,知道朱令已经十多年,接受朱阿姨吴叔叔的委托开始采访写作记录她的故事也已经两年多,终于要成书了。这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期间心事重重,噩梦连连,常常就把自己代入了朱令和她的家庭,要时时刻刻注意抽离,与抑郁倾向斗争。今天,...
评分今年11月24日是朱令46岁的生日。此时此刻,知道朱令已经十多年,接受朱阿姨吴叔叔的委托开始采访写作记录她的故事也已经两年多,终于要成书了。这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期间心事重重,噩梦连连,常常就把自己代入了朱令和她的家庭,要时时刻刻注意抽离,与抑郁倾向斗争。今天,...
评分 评分关于朱令案,我在高中时即略有耳闻。后来,我又断断续续从媒体上看到关于这个悲剧及后续的各种片断。不过,在读本书之前,我从没有系统性的了解此事的前因后果、是是非非。因此,我首先要感谢李佳佳女士撰写的这样一部具有相当可信度的作品,让我清楚了解到包裹在重重雾霭之中...
评分读完佳佳的「朱令」调查报告,几天以来一直心有余悸,在楼道的时候不自觉总觉得角落有什么东西。明明只是一个社会事件的新闻调查,却在我心里留下了看了一个恐怖故事的阴影。记得读的时候从午夜11点一口气读到了凌晨6点,中间几次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得躲避照片这种太过视觉震撼...
对事实的呈现太少,整本书就是将事件从头到尾捋一遍的单方面叙事(真正好的非虚构应该是综合多方观点,呈现事件复杂性的);挖掘和分析也不够深入,这点只要看过没药花园的分析就知道了,花了我58块买电子书还不如打赏给何袜皮。像一条短评所说的,这本书更像是陈情状,简单讲就是卖情怀——但我不知道这本书的收入有多少份额可以会分给朱令一家(至少我没看到作者提及此事),也不清楚朱令一家给作者多大权利成了他们的发声者(这本书甚至会给他们带来麻烦,不知道是否他们乐于所见到的),论情义和名分都不清不楚。另外,见作者在微博上为暴政辩解的言论,对比书中对国家权力的影射,吃人血馒头的两面派无疑。
评分像是读了一篇长长的新闻报道,印象深刻的一段是——數十年來,在規則不明晰的人情社會中,一代又一代人,遇到林林總總大小麻煩的第一反應始終是,也只能是— 「找關係」。處於社會食物鏈上端的菁英階層和在絕望、打擊與毀滅中不斷上訪伸冤、直至走投無路家破人亡的底層民眾,共同詮釋了一幅眾生螻蟻、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長卷。其中折射的,是整個社會普遍缺乏安全感,人們對於司法和行政系統本能和深刻的不信任。 不敢说希望可以看到真相大白的那天。
评分对事实的呈现太少,整本书就是将事件从头到尾捋一遍的单方面叙事(真正好的非虚构应该是综合多方观点,呈现事件复杂性的);挖掘和分析也不够深入,这点只要看过没药花园的分析就知道了,花了我58块买电子书还不如打赏给何袜皮。像一条短评所说的,这本书更像是陈情状,简单讲就是卖情怀——但我不知道这本书的收入有多少份额可以会分给朱令一家(至少我没看到作者提及此事),也不清楚朱令一家给作者多大权利成了他们的发声者(这本书甚至会给他们带来麻烦,不知道是否他们乐于所见到的),论情义和名分都不清不楚。另外,见作者在微博上为暴政辩解的言论,对比书中对国家权力的影射,吃人血馒头的两面派无疑。
评分像是读了一篇长长的新闻报道,印象深刻的一段是——數十年來,在規則不明晰的人情社會中,一代又一代人,遇到林林總總大小麻煩的第一反應始終是,也只能是— 「找關係」。處於社會食物鏈上端的菁英階層和在絕望、打擊與毀滅中不斷上訪伸冤、直至走投無路家破人亡的底層民眾,共同詮釋了一幅眾生螻蟻、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長卷。其中折射的,是整個社會普遍缺乏安全感,人們對於司法和行政系統本能和深刻的不信任。 不敢说希望可以看到真相大白的那天。
评分不知不觉我也跟了很多很多年了。 报道很平实。前言后记是真心。 说好看太轻薄。 中国社会结构性的枷锁,胸中冰炭。 另外感谢推荐的Readmoo,台湾电子出版物真好。 联合文学有点贵tho.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