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下的小学

巨浪下的小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理查德·劳埃德·帕里(Richard Lloyd Parry)

英国著名驻外记者、作家,旅居日本20余年,现任《泰晤士报》亚洲主编兼东京分社社长。他本人关注日本社会议题,撰写了大量文章和著作,其中,《疯狂之时》(In the Time of Madness)被提名斯坦福·杜曼年度旅行图书奖,《吞噬黑暗的人》(People Who Eat Darkness)入围塞缪尔约翰逊图书奖长名单。《巨浪下的小学》一书于2018年获福里奥文学奖,并出版日译本。

出版者:文汇出版社
作者:[英]理查德·劳埃德·帕里
出品人:新经典文化
页数:304
译者:尹楠
出版时间:2019-10
价格:68.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49629497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日本 
  • 纪实文学 
  • 纪实 
  • 非虚构 
  • 社会学 
  • 理查德·劳埃德·帕里 
  • 英国 
  • 巨浪下的小学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 豆瓣2019年度读书榜单 社科·纪实类 第一名

☆ 百道好书榜年榜·新知类 Top1

☆ 入选 界面文化编辑部年度书单 《中华读书报》年度百佳 《新周刊》年度十大非虚构好书 季风书园年度书单 《晶报·深港书评》十大非虚构好书

·

一旦发生不幸,有些社会的第一反应就是掩盖真相,对于这样的社会而言,《巨浪下的小学》是发人深省的一堂课。今年你再也不会读到比这本书更好的非虚构故事。——《经济学人》

·

☆ 6年追踪调查3·11地震:海啸并不是问题所在,日本本身就是问题。

☆ GQ |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 | 亚马逊 |《卫报》|《经济学人》年度好书

☆ 被誉为“灾难新闻写作未来的经典” | Amazon评分4.4/5 | Goodreads评分4.3/5

☆ 与《聊天记录》《一切皆有可能》角逐,因“新闻性和文学性高度结合”获福里奥文学奖

☆ 这是一次本不应该发生的悲剧,也是一个撕开日本社会精致表象的心碎故事。

·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特大地震,引发巨大海啸与核泄漏,是日本自二战以来面临的最严峻灾难。

这场大地震致使1.8万人遇难,只有75个孩子在老师的看护下仍不幸身亡,但其中竟有74个孩子就读于同一所学校——大川小学。为什么在全境其他学校都获救的情况下,只有这个学校没有幸免于难?悲剧本可以避免,但仅因微不足道的疏漏,84名师生葬身于巨浪之下,严密的系统和秩序成为吞噬生命的怪兽。

英国记者帕里花费6年追踪调查,还原这场令人心碎的灾难全过程,挖掘出日本秩序井然表象下暗藏的致命缺陷——海啸并不是问题所在,日本本身就是问题。

·

这场海啸像是一个骇人的隐喻,隐现着日本精致整齐表象下涌动的潜藏力量……在作者令人紧张和震撼的字句之间,游荡着一个幽灵,提醒我们:在日本富有秩序的美丽外表下,仍然存在我们看不见的力量,统治着这片土地。——《纽约时报》

长期担任伦敦时报驻东京记者英国记者理查德·劳埃德·帕里广受尊敬,他生动细致地讲述了一个非常复杂的事件,并且明智地选择退后一步,思考故事的本质。——《纽约书评》

很难想象有人能以如此洞察力讲述这一巨大悲痛及其骇人的经过。这本书将与约翰·赫西的《广岛》一同成为灾难新闻写作的经典。——《卫报》

在一张由细节编织的精密之网中,劳埃德·帕里将灾难的分析解剖与小说家的灵巧手法结合在一起……这本书记录下了大自然不可估量之力与我们可悲的缺陷。——《日本时报》

一本纯粹、心碎的真与美之书。要是能写出这么一本书,我宁愿少写四部小说。——吉姆·克雷斯,都柏林文学奖得主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灾难不论何时,都是如此地相似 现在时间是2020年2月1日,离2011年的日本3·11地震过去9年了, 但却是中国肺炎肆虐的一年。 到我现在写这篇的时间里,新型冠状病毒导致的肺炎已经遍布中国34个省区,共确诊11889例确诊病例,17988例疑似病例,259例死亡,266例治愈。其中仅湖北一...  

评分

在这本书之前刚好看了《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一本剖析日本近百年战争历史的书。短短一个世纪,日本发动了五次大规模对外战争,前三次都是胜利,第四次似乎就要胜利,而最后一次则彻底战败,使日本成为了目前唯一被原子弹袭击过的国家。当我思考日本的战争史的时候,我一直...  

评分

2011年3月11日,地震发生约五十分钟后,黑色的海水逆流延新北上川袭来,一波接一波的巨浪吞噬了距离河口约五公里的宫城县石卷市大川小学。海啸发生时有七十八个孩子在校,其中七十四个孩子遇难,当时在校内的十一名老师中有十人不幸遇难。 图片来源:富士电视台 “大川小学孩子...

评分

2011年3月是圆圈出生的月份,我忙于跑医院和照顾新生儿,只模糊知道日本发生了很严重的地震和海啸,触发了核泄危机。我沉浸在新手妈妈的兴奋和劳累中,对于“遥远的哭声”完全没有感受,犹记得当时微博上初露端倪的“公知”们忙于普及核辐射的危害,以及讨论日本进口的三文鱼还...  

评分

这起案件没有侦探,甚至可能也没有明确的凶手。唯一展现在眼前的就只有受害者,和幸存者们痛苦的,持久的受难。 这是已知在日本发生的最大一次地震,也是地震学历史上严重程度排到第四的一次强震。它的猛烈冲击使地轴偏移6.5英寸,也让日本向美洲大陆移动了13英尺。而在随之而...  

用户评价

评分

不仅仅是关于灾难,更多的是关于日本这个民族的困境,内容很深,不亚于《菊与刀》

评分

我们有比这个惨烈得多的灾难,但是,这种调查在哪里?公认的灾难意识最强、灾难准备最足、灾难救助最得力的日本尚且如此,作为一个人的权益,缠在社会的网里,被保护的同时也被压抑,我不禁反思我们又如何?在生命面前,在生与死的墙的两边,巨浪带来的岂止是死亡,它将生者也一并拖入的深渊。 看完后我想得很多很杂,却说不出来。悲哀与钦佩交织。

评分

看过三本关于日本的好书(这本是其一)都是英国人写的——两个岛国似乎有很多共同的心理特质,可以如镜像一样互鉴

评分

写的有点啰嗦,作者想借这一事件反映日本社会的文化,但后边有一部分总觉得作者的看法带有一种偏见。对事件本身的还原也少点意思。

评分

看完这本书才意识到,即使在日本住过,也并没有真正关心过这场灾难,精致且秩序井然的日本表像能掩盖一切。新闻报道里冲击力极强的航拍画面,让“摧毁”这个概念在旁观者眼里过于笼统,只有当作者切入海啸受害的每一个人,细节还原最残酷的真实,揭开了大川小学生死存亡那一刻的疑团。无法忘记那位想要从废墟中寻找女儿而去考了挖掘机证书的妈妈,尽管太沉重但实在太值得一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