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佛学 六祖坛经 菩萨 自我 心灵 宗教 国学 aruni读过
发表于2024-11-29
菩萨戒:觉悟勇士们的行动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大约一千五百年前,弥勒菩萨从天宫而降,来到古印度气候炎热、繁花密树的阎浮提说法大讲堂,为大众开奖释迦摩尼佛后佛教历史上最重要,也最直指人心的发教。这次说法的核心基石,便是菩萨戒律。。。。。。
目录
信之大用:受持瑜伽菩萨戒
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何以故?唯净信能破己见,己见破正见方生,正见引方能正修,正修满即证圣果。是故欲真实学佛者,首当设法生起正信。
菩萨戒:觉悟勇士们的行动手册
菩萨戒,翻成今天流行的说法,就是“觉悟勇士们的行动手册”,或者叫“心灵觉悟勇士成功学”。一个心灵觉悟的勇士,不会有办不成的事业,不会有过不去的苦难。
菩萨戒本
如是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有违犯及无违犯,是染非染,软中上品,应当了知。
菩萨戒羯磨文
若诸菩萨欲学菩萨三聚净戒,或是在家或是出家,先于无上正等菩提发弘愿已,当审访求同法菩萨……
附录
依止心田中录入的无误原典,如理思维,如同情报机构破译密码一般,破译如来真实义。
弥勒,全译梅特雷耶(Maitreya),又译为慈氏。弥勒是姓,名阿逸多(Ajita),义译无能胜。西元前六世纪人,与释迦牟尼同时。生于印度波罗奈国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罗门家。他生而相好庄严,聪慧异常。按印度的习俗,生了孩子要请相师看相。相师惊异地说:‘此儿具足轮王相,长大必然要当转轮圣王’。这话很快传到国王耳里,满朝文武惶恐异常,怕国内要发生政变。急欲觅得此子,加以杀害。其父预感大祸临头,即将其匿藏于舅父家中。及长,舅氏虑其祸终不能免,即令其见佛闻法,从佛出家。弥勒由于从小生活在经济富裕的族氏家中,出家后,依然交游族姓,喜爱穿著。如国王将一件金缕袈裟供佛,佛将它赐给诸比丘,大家看到这般华丽的袈裟,谁都不敢要。唯弥勒受之,并天天穿在身上,到处乞食。引起一些比丘议论,他听了根本不放在心上。弥勒在《楞严经》里说:‘忆我往昔,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彼佛而得出家,心重名利,好游族姓’《法华经序品》文殊也说他‘心常怀懈怠,贪著于名利,求名利无厌,多游族姓家’说明他这一习性的养成,并非始于今日,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由来已久。
弥勒学佛的历史,比释迦牟尼资格要老得多。但他因喜好交游,爱吃穿,而重视慧学。勇猛精进,不如释迦,结果是后来者居上了。在《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里,释迦回忆说:‘弥勒发意先我之前四十二劫,我于其后乃发道意。于此贤劫,以大精进,超越九劫,得无上真正之道,成最正觉’。‘我以十事致最正觉:一者所有无所爱惜,二者妻妇,三者儿子,四者头目,五者手足,六者国土,七者珍宝财物,八者髓脑,九者血肉,十者不惜身命。我以此十疾得佛道’。
弥勒出家后,生活或修学,不与小乘比丘为伍。而与文殊、普贤、观世音、大势至等大菩萨同事,所以在大乘法会上,弥勒都占有重要的席位。如《华严经》弥勒故现楼阁,而令善财入于法界。《般若护国》为波斯匿王酬量希相,法华会上,而与文殊共任流通。《解深密经》释迦以瑜伽了义之教,传与弥勒,九百年后,畅弘于世。
释迦牟尼在他的众多弟子中,对弥勒总是另眼看待的。他选择弥勒作接班人,予以授记,“次当作佛”。这件事引起一些比丘的非议。如在《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优波离问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诸漏,此人命终当生何处?其人今者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佛说此人成佛无疑,此人命终生何国土?’释迦牟尼回答优波离说:‘十二年后,弥勒于波罗奈国,劫波利村,大婆罗门家,本所生处,结跏趺坐,如入灭定。身紫金色,光明显赫,如百千日,上至兜率天,其身舍利,如铸金像,不动不摇。身圆光中,有首楞严三昧般若波罗密,字义炳然。时诸天人,寻即为起众宝妙塔,供养舍利。时兜率天,七宝台内,摩尼殿上,狮子床坐,忽然化生,于莲花上,结跏趺坐,身如阎浮檀金色,长十六由旬,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悉皆具足,与诸天子各坐华座,昼夜六时,转大法轮,度诸天子’。
在优波离等人的眼中,弥勒是一个‘不修禅定,不断烦恼’,‘未尽诸漏’的一介凡夫。释迦选这样的一个人接班,授记作佛,是难以令人想得通的。说明二乘人心怀偏见,对一乘佛道不能望其项背。弥勒精神体现菩萨在艰苦条件下,行菩萨道,著重利他的大乘气象,于利他中实现自利,完成佛国依正庄严。
汉译大乘佛经,关于弥勒的记载,不胜枚举,现仅从他的姓名窥知其思想具有两大特色。
弥勒以修慈心观而闻名。在《华严经•修慈分》里佛告弥勒,应修慈心,以自调伏。于念念中常修六波罗蜜,修慈心时,未离分别,未能不起我我所见。当得六种梵天之福。若离分别,离我我所,此则名为广大之慈。所有先世所作罪障,皆得除灭,不久当证无上菩提。修慈心观而上求佛道,是弥勒思想一大特色。还表现在弥勒于一切时一切处,不起杀想,不啖众生肉。如《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说:在过去无数劫时,有一世界,名胜华敷,佛号弥勒。有大婆罗门名一切智光明,闻佛说《慈三昧大悲海云经》即便信服,为佛弟子,寻发菩提心,誓愿未来成佛,亦号弥勒。于是舍家入山,勤修梵行,八千岁中,少欲无事,乞食自活,诵持《慈三昧经》,一心不乱。时洪水暴发,不得乞食,一切智光明仙人,已七日不进粒米,生命垂危。时有兔王,母子二兽,为护法久住,投入火中,令己肉熟,供养仙人。兔王母子舍身护法的精神,对仙人教育很大。他看着烧熟的兔肉,即说偈曰:
宁当燃身破眼目,不忍行杀食众生。
诸佛所说慈悲经,彼经中说行慈者。
宁破骨髓出头脑,不忍啖肉食众生。
如佛所说行慈者,此人行慈不满足,
常受短命多病身,迷没生死不成佛。
更发誓言,愿我世世不起杀想,恒不啖肉,乃至成佛,制断肉戒。语已,即投火中,与兔王母子并命,这是慈氏一姓的由来。
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了弥勒对一切众生不起杀想的广大慈心观,即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宁破骨髓出头脑,绝不啖肉食众生’的坚定立场是绝不动摇的。
佛灭九百年顷,中印度阿瑜遮国,有无著菩萨入日光定夜升兜率天,参与内院法堂闻法,于弥勒处,受《瑜伽师地论》。昼为大众宣讲,弟子中有不信是弥勒说者,无著为释众疑,乃请弥勒降到人间,为众说法。即于瑜遮那讲堂,普施法雨。凡所说法,皆约为颂,无著依颂解释,乃成弥勒五论。一、《瑜伽师地论》理无不穷,事无不尽,文无不释,义无不诠,疑无不遣,执无不破,行无不修,果无不证。一百卷,玄奘译。二、《分别瑜伽论》,显观行说,未传我国。三、《大乘庄严论》,庄严大乘,十卷,波罗颇密多罗译。四、《辩中边论》,显主法相,三卷,玄奘译。五、《金刚般若经论》,显实相说,一卷,达摩笈多译。五论立义,罄无不尽。传承弥勒学说,有无著、世亲兄弟。无著造有《显扬圣教论》,《大乘阿毗达摩集论》《摄大乘论》等。世亲造有《摄大乘论释》、《十地经论》、《唯识三十颂》、《唯识二十颂》等。世亲之后,又有护法、安慧等十大论师,广造诸论,使弥勒之学,极盛一时。
弥勒在兜率天,不动本际,应现十方,若凡若圣,不可限量。传我国六朝齐梁时傅翕,五代梁唐时布袋和尚是弥勒的化身。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菩萨戒:觉悟勇士们的行动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