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上 編第一章 早期賦、比、興之異同與比興思維的發展 第一節 賦、比、興在發生期的異同 第二節 比興思維在發生期的演變第二章 漢代以來比興思維的演變 第一節 漢人興、比混同的詩學觀 第二節 唐人重諷諭寄托的比興觀 第三節 比興之藝術審美品格的成熟第三章 “香草美人”思維方式與比的關係 第一節 楚辭中的“香草美人”及其闡釋混亂 第二節 “香草美人”思維方式産生的文化思想基礎 第三節 “香草美人”思維方式的發展演變第四章 中國的“香草美人”與西方的“雙性同體” 第一節 神話思維中的“香草美人”與“雙性同體” 第二節 作為文學批評術語的“香草美人”與“雙性同體” 第三節 “香草美人”的民族特色及其與“雙性同體”的本質差彆 第五章 賦的思維方式的發展演變 第一節 獻詩、賦詩與賦的思維方式的轉化曆程 第二節 縱橫遊說、諧辭隱語與賦的思維方式的發展 第三節 先秦辭賦:賦的思維方式的文體形態 第四節 漢大賦:賦的思維方式的藝術升華 第五節 賦體的詩性特徵與賦的形式化第六章 言意問題的曆史源流與玄學“言意之辨” 第一節 言意問題的提齣 第二節 魏晉之前關於言意問題的三種觀點 第三節 魏晉玄學“言意之辨”中的四種言意觀 下 編第七章 漢初詩學思想的曆史繼承與轉換 第一節 上古“樂教”與儒傢“《詩》教”之要義 第二節 三傢詩對《詩》教倫理精神的發揚 第三節 楚騷藝術精神的曆史轉換第八章 漢代的賦學與詩學思想 第一節 “苞括宇宙”的賦學思想 第二節 漢樂府所體現的詩學思想第九章 毛詩及鄭箋的詩學思想 第一節 毛詩《序》、《傳》的理論特點 第二節 《毛傳》標興的詩學價值 第三節 鄭玄對傳統《詩》學的繼承與突破 第十章 《呂氏春鞦》的文學思想 第一節 《呂氏春鞦》的編撰意圖 第二節 取眾齣一的內在旨趣 第三節 係統完整的形式構架 第四節 以“適”為美的中和思想 第五節 得意捨言的思維導嚮第十一章 《淮南子》的文學思想 第一節 《淮南子》創作的潛在動機 第二節 遊心於虛、舉事順道的整體傾嚮 第三節 體本抱神、神與形化的形神論 第四節 憤中形外、有感而發的至情說 第五節 有符於中、各因其宜的尚用觀第十二章 董仲舒的文學思想 第一節 天:文學的本源 第二節 天地之美與文學之美 第三節 天人體係中的文學情感 第四節 王道理想與文學實用精神第十三章 史官文化的天人理論與司馬遷的文學思想 第一節 《史記》的整體傾嚮 第二節 實錄精神與愛奇取嚮 第三節 發憤著書與人性張揚 第四節 批評模式的因襲與審美情趣的新變第十四章 “九天說”與揚雄的文學思想 第一節 揚雄思想的二重性 第二節 “先王之法”與“鴻文無範” 第三節 “文必艱深”論的傳統評說 第四節 “文必艱深”論的哲學基礎 第五節 從揚雄晚年悔賦看“文必艱深”論 第十五章 求實與創新:王充的文學思想 第一節 《論衡》文化精神述要 第二節 人文品第的理論意義 第三節 立足實誠的文本思想 第四節 超越六經的創新意識第十六章 班固文學思想的正統色彩與史學意識 第一節 感於哀樂的詩言情論 第二節 宣德崇儒與麗雅徵實 第三節 辨源清流的史學意識附錄一 《詩經》怨刺詩論析 第一節 謀國圖遠者的怨責 第二節 不滿朝政者的怨刺 第三節 自傷傷時者的怨歌 第四節 怨刺詩的藝術特點附錄二 漢哀帝罷樂府與東漢歌詩發展之關係 第一節 漢哀帝罷樂府的政治背景 第二節 漢哀帝罷樂府對歌詩發展的影響參考書目後記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