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溥仪 庄士敦 历史 近代史 紫禁城的黄昏 中国历史 高伯雨 清代
发表于2025-02-04
紫禁城的黄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紫禁城的黄昏》在摘得九项奥斯卡金像奖的电影《末代皇帝》中出镜和被提及,它也是该电影的创作蓝本。
★从西方人的角度看中国近代史,与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互为印证。
★掌故大家高伯雨译注,从多方角度辩证性地评述原文。
★两百多条译注,近百张插图,生动还原历史。
庄士敦在中国生活了三十余年,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通”。1919年—1924年,他身为溥仪的英文老师,见证和参与了溥仪所经历的一系列浮沉奇遇。在这本“目击身经”的实录里,庄士敦不仅书写了末代皇帝从少年时代到青年时代的身世,也借此勾连起从义和团运动到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冯玉祥兵变等诸多重大事件的中国近代史。
译注者高伯雨对书中提及的各个人物生平和风俗习惯都十分熟悉。全书包含两百多条译注,道出历史的诸多隐秘细节,为我们还原了真实而生动的时代面貌。
——————————
仓皇颠沛之际,唯庄士敦知之最详。今乃能秉笔记其所历,多他人所不及知者。——溥仪
就全书“戏肉”,夹叙夹议,精彩非凡;查证引据,颇具功夫,令人佩服。——李敖
译注简直可以独立当成一篇篇短小的随笔来读。我相信这是任何一种紫禁城的黄昏的中译本所无可比拟的——藏书家姜德明
【作者】:
庄士敦Reginald Fleming Johnston(1874—1938)
出生于英国苏格兰。先后就读于爱丁堡大学、牛津大学玛格德琳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1898年被派往中国。1919年被聘为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英文教师;1924年溥仪被逐出宫后,不再担任该职。著有《儒学与近代中国》《佛教中国》《紫禁城的黄昏》等书。
【译者】:
高伯雨(1906—1992)
原名秉荫,又名贞白,笔名有林熙、秦仲龢、温大雅等,广东澄海人,香港著名学者、散文家,以谙于掌故驰誉香港文坛。曾留学英国,主修英国文学。回国后,在上海工作,抗战期间回港,为多家报社写专栏,并创办《大华》杂志。集结出版的作品有以“听雨楼”命名的文集五种,译注有《英使谒见乾隆纪实》《紫禁城的黄昏》。
高先生的译本系从原书第八章开始,夹译夹注,注释体量极大,可见掌故功夫。惟选取的内容也并非如数译出,而是自有一套取材标准,作为一部译作,就难免私货太多了。
评分2020.1.19 21:55于家中床上。高中时知道这个书的,今天才看掉,高伯雨的译注确实有价值。
评分名著,但是更感兴趣高伯雨那代掌故家的人生
评分没想到自己工作的出版单位居然也出一版,时隔多年再读,发现小时候错过的段落,常读常新。
评分2020.1.19 21:55于家中床上。高中时知道这个书的,今天才看掉,高伯雨的译注确实有价值。
这两天读了《紫禁城的黄昏》,最大感受是技术改革很容易,而思想改革任重道远。大清灭亡后,溥仪一直想复辟,袁世凯成大总统后想的也是复辟。人人都有皇帝梦。 早在1840年鸦片战争时,清朝的统治弊端就完全暴露出来,用茅海建的话讲就是:急需近代化。军事上用先进的武器,政治...
评分文/吴情 我看这本书是很久之前的事了,那时,我刚刚看了电影《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里面一个重要人物——庄士敦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一个外国人亲历了中国最为动荡的几十年,我想,如果从他的视角来看那个时代的中国,应该会有一番别样的感受吧,正好,译林出...
评分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宣告终结;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率军逼宫,溥仪被迫迁离紫禁城。历史的组织形式从来不单凭某个时间点的质变、某个冰冷决绝的断裂。在这间隔的13年间,落幕的清王朝远未终结,它纠缠着易代生民的鲜活日常向前铺展,并时时由变幻风云的缝隙...
评分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宣告终结;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率军逼宫,溥仪被迫迁离紫禁城。历史的组织形式从来不单凭某个时间点的质变、某个冰冷决绝的断裂。在这间隔的13年间,落幕的清王朝远未终结,它纠缠着易代生民的鲜活日常向前铺展,并时时由变幻风云的缝隙...
紫禁城的黄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