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第1章 測量和評估生物多樣性的挑戰與機遇 1
1.1 引言 1
1.2 研究現狀 2
1.3 本書梗概 3
緻謝 8
第一部分 測量的基本問題
第2章 物種多樣性和多度調查中的采樣問題 11
2.1 引言 11
2.2 研究現狀 12
2.2.1 設定采樣目的 12
2.2.2 重要的閤作夥伴:統計學傢 12
2.2.3 采集什麼物種 13
2.2.4 去哪裏采樣 14
2.2.5 偏差、誤差和精度 15
2.2.6 如何采樣 19
2.2.7 定量采集到的樣本 21
2.2.8 什麼時候開展采樣 23
2.2.9 樣本量 23
2.2.10 對比不同調查的信息 26
2.2.11 準備野外調查 26
2.3 展望 27
2.4 要點 27
第3章 生物多樣性監測:關於可檢測性 29
3.1 引言 29
3.2 研究現狀:選擇什麼樣的生物多樣性指數? 30
3.3 可檢測性:物種計數與物種多樣性監測有關嗎? 32
3.3.1 個體可檢測性 32
3.3.2 估計個體的可檢測性 34
3.3.3 物種可檢測性 36
3.4 案例研究:英國種鳥調查(BBS) 38
3.5 討論 41
3.6 展望 43
3.7 要點 43
緻謝 44
第二部分 多樣性
第4章 物種豐富度估計 47
4.1 引言 47
4.2 研究現狀 48
4.2.1 生物多樣性數據的抽樣模型 48
4.2.2 物種纍積麯綫 51
4.2.3 沿著上升的物種纍積麯綫 52
4.2.4 物種豐富度與物種密度 53
4.2.5 基於個體的稀疏化 55
4.2.6 基於樣本的稀疏化 57
4.2.7 稀疏化的假設 58
4.2.8 估計物種豐富度的漸近綫 59
4.2.9 比較物種豐富度漸近綫的函數 63
4.2.10 估計樣本數據物種豐富度的軟件 65
4.3 展望 65
4.4 要點 66
緻謝 66
第5章 物種多樣性的測量 67
5.1 引言 67
5.2 研究現狀 73
5.2.1 用方差錶示物種多樣性 74
5.2.2 用信息錶示物種多樣性 75
5.2.3 傳統的物種多樣性指數 76
5.2.4 實測樣本和生態樣本的差異:用實測樣本來估算物種多樣性組分 77
5.2.5 生態樣本之間異質性的檢測 78
5.3 展望 80
5.4 要點 80
第6章 組成相似性與β多樣性 81
6.1 引言 81
6.2 研究現狀 82
6.2.1 相對組成相似性指數和相對組成差異性指數 83
6.2.2 多樣性與組成相似性 93
6.2.3 集群間差異性和相似性的統計估計 100
6.3 展望 101
6.4 要點 102
第7章 測量時空上的生物多樣性 103
7.1 引言 103
7.2 研究現狀:變化的時間尺度和群落邊界 104
7.3 測量什麼? 106
7.4 估算時間上的變化 108
7.4.1 時間周轉率:物種-時間麯綫 108
7.4.2 時間周轉率:周轉指數 109
7.4.3 用物種多度分布來評估變化 111
7.4.4 用生物多樣性指數來估計變化 112
7.5 測量變化速率的變化 113
7.6 用時間變化闡明群落結構 113
7.7 多樣性在時間和空間尺度上的解析 114
7.8 展望 114
7.9 要點 115
第三部分 分布
第8章 常見性與稀有性 119
8.1 引言 119
8.2 研究現狀 120
8.3 生態學的常見性和稀有性 120
8.4 評估常見性和稀有性 125
8.5 展望 126
8.6 要點 127
第9章 物種多度分布 128
9.1 引言 128
9.2 研究現狀 130
9.2.1 SAD的可視化方法 130
9.2.2 SAD的參數化方法 134
9.2.3 SAD的非參數法 138
9.2.4 針對SAD的多元方法 138
9.3 識彆有效和簡潔的SAD測量指數 139
9.3.1 效率和偏差 140
9.3.2 測量指數的獨立性 141
9.3.3 有效和簡潔的SAD指數的綜閤評價 147
9.4 展望 148
9.5 要點 149
緻謝 149
第10章 物種多度分布模型的擬閤和評估 151
10.1 引言 151
10.2 研究現狀 153
10.2.1 物種多度模型 153
10.2.2 獲得預測多度 154
10.2.3 參數選擇 155
10.2.4 擬閤優度檢驗 161
10.2.5 模型比選 164
10.3 展望 167
10.3.1 物種多度模型的抽樣理論 167
10.3.2 參數估計 167
10.3.3 擬閤優度檢驗 168
10.3.4 模型比選 169
10.3.5 結論 169
10.4 要點 170
第11章 物種的齣現和占居 172
11.1 引言 172
11.2 研究現狀 174
11.2.1 占居與麵積的關係 174
11.2.2 占居與多度的關係 176
11.2.3 物種占居分布 180
11.3 展望 182
11.4 要點 184
緻謝 184
第12章 測量生物多樣性的空間結構 185
12.1 引言 185
12.1.1 關注什麼樣的空間結構? 186
12.1.2 記錄的變量數:格局或關聯 188
12.1.3 數據類型 188
12.2 研究現狀 191
12.2.1 估算強度(一階效應) 192
12.2.2 距離效應(二階效應) 200
12.2.3 兩個變量之間的關聯 203
12.2.4 可用的軟件 207
12.3 展望 208
12.4 要點 208
緻謝 209
第四部分 多樣性測量的替代方法
第13章 性狀與功能多樣性的引論 213
13.1 引言 213
13.1.1 一般性定義 213
13.1.2 普遍意義 213
13.1.3 性狀與功能多樣性的研究簡史 214
13.2 研究現狀 217
13.2.1 概述 217
13.2.2 性狀與功能多樣性指數 217
13.2.3 性狀多樣性的組分解析 226
13.2.4 方法的問題 226
13.2.5 概念上的問題 230
13.3 展望 235
13.3.1 建議 235
13.3.2 今後的方嚮 237
13.4 要點 238
緻謝 238
第14章 譜係多樣性測量 239
14.1 引言 239
14.1.1 綜述 239
14.1.2 譜係多樣性研究近況 242
14.2 研究現狀 243
14.2.1 零模型 246
14.2.2 模擬分析 246
14.2.3 模擬結果 247
14.3 展望 252
14.3.1 生物保護中的譜係多樣性 252
14.3.2 群落生態學中的譜係多樣性 253
14.3.3 多度與齣現-未齣現數據 254
14.4 要點 255
第15章 生物多樣性評估的遺傳學方法 256
15.1 引言 256
15.2 生物多樣性評估的遺傳學基礎 257
15.2.1 綫粒體、葉綠體和核DNA 257
15.2.2 基因組技術 259
15.3 生物多樣性的評價 259
15.3.1 采用綫粒體DNA和核DNA評價生物多樣性的係統發生 259
15.3.2 生物多樣性的非介入檢測 260
15.3.3 生物多樣性評估中的DNA條形碼 261
15.3.4 生物多樣性評估的基因組技術 266
15.4 展望 267
15.5 要點 268
第五部分 應用
第16章 微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學 271
16.1 引言 271
16.2 多樣性概念 273
16.3 係統發育學 273
16.4 用作進化鍾的rRNA 273
16.5 評價多樣性的方法 274
16.5.1 基於PCR的方法 274
16.5.2 焦磷酸測序技術 277
16.5.3 宏基因組學 278
16.6 采樣、規模和閾值 280
16.7 估計多樣性的數學工具 281
16.7.1 纍積麯綫 282
16.7.2 Chao氏非參數估計 282
16.7.3 基於假設分布的參數估計 283
16.7.4 從數據推斷分布來估計多樣性 284
16.8 所需樣本量的估計 286
16.9 深度宏基因組分析 286
16.10 展望 287
16.11 要點 287
第17章 生物多樣性與乾擾 289
17.1 引言 289
17.2 什麼是乾擾? 290
17.2.1 乾擾來源 290
17.2.2 時間尺度 291
17.2.3 空間尺度 291
17.2.4 強度 291
17.2.5 特異性 292
17.2.6 小結 292
17.3 研究現狀:測量乾擾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292
17.3.1 單變量指數 292
17.3.2 基於物種多度分布的指數 297
17.3.3 多元分析 303
17.4 展望 305
17.5 要點 307
緻謝 307
第18章 人為管理景觀中的生物多樣性測定 308
18.1 引言 308
18.2 研究現狀 310
18.2.1 生物多樣性測定的目標 310
18.2.2 生物學指標和監測 312
18.2.3 為管理服務的生物多樣性測定 315
18.2.4 用於多樣性測定的矩陣模型 319
18.3 展望 322
18.4 要點 322
緻謝 323
第19章 基於化石記錄估計物種滅絕 324
19.1 引言 324
19.2 研究現狀 325
19.2.1 基本指標 325
19.2.2 存活麯綫 327
19.2.3 取樣的重要性 328
19.2.4 相關研究 330
19.2.5 基於齣現的多樣性估計 331
19.2.6 間隙分析 332
19.3 展望 337
19.4 要點 338
第20章 估計物種密度 340
20.1 引言 340
20.1.1 問題:什麼是物種密度 340
20.1.2 定義物種密度 341
20.1.3 在關注環境的時代,物種密度具有新意義 342
20.2 數據集 343
20.2.1 數據描述 343
20.2.2 數據處理 343
20.2.3 NP:A的替代 344
20.3 密度估算 346
20.3.1 第一個密度估算 346
20.3.2 相同樣地大小的數據子集的密度估算 346
20.4 SPAR中的麯率 348
20.5 降低偏差 349
20.5.1 外推法 349
20.5.2 基於稀有種頻率的估計量 350
20.6 降低偏差的應用 351
20.7 在整個弗吉尼亞州的尺度上驗證我們的結果 353
20.8 為什麼重視物種密度 353
20.8.1 物種密度作為環境指標 353
20.8.2 物種密度作為研究主題 355
20.9 要點 355
緻謝 356
第六部分 結論
第21章 總結與展望 359
參考文獻 363
索引 421
譯後記 429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