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第一節問題的提起: 近世的時間段劃分與近世中日的
共通問題
第二節先行研究的迴顧與檢討:“朝貢體製論”
“朝貢貿易體製論”“互市製度論”
一、費正清與“朝貢體製論”
二、“朝貢體製論”的修正與批判
三、“朝貢體製論”在德川日本對外關係研究中
的應用
四、“朝貢貿易體製論”的提齣
五、有關明代中日關係與朝貢—勘閤貿易
之研究
六、德川日本對外關係與“互市製度論”
的推進
七、近世中日貿易數量以及長崎貿易的
先行研究
第一章明初的對日交涉與“日本國王”的實像及虛像
第一節東亞區域秩序的重建與明太祖的對外政策
基調:“不徵”“沮”“絕”
第二節詔令嚮誰頒:統一的明朝與政權分立的日本之交涉
一、明初對日交涉的特點與難點:對象的不確定性和
流動性
二、“日本國王”懷良的實像
第三節明初赴日使者的多綫索交涉
一、《雲門一麯》所見趙秩的在日交涉活動
二、滯留“防州”時期的“大明國使”趙秩
三、佛教人際網絡與明太祖的“遣僧為使”
四、祖闡、剋勤一行在日本的多綫索交涉
第四節懷良的“虛像”與明朝的卻貢
第五節洪武時期明朝對日交涉原則的確立
[][]近世中日通商關係史研究: 貿易模式的轉換與區域秩序的變動[][]?[][][]目錄[][]?[]第二章明、日“勘閤貿易”體製的形成與終結
第一節足利義滿與明、日勘閤貿易的開始
一、明、日交涉的重開
二、貢期、貢物、迴賜與白銀、銅錢的流動
第二節明、日勘閤貿易的中斷
第三節勘閤的恢復與日本國書的麯摺錶述
第四節明、日勘閤貿易的矛盾與終結
一、難以為繼的“厚往薄來”與日本對銅錢的需求
二、《善鄰國寶記》所見“神國”思想的膨脹
三、戰國時代的日本與勘閤貿易的終結
第三章德川初期日本對中國交涉政策的轉變及其區域背景
第一節15至17世紀東亞海域的變動
一、海域貿易網絡的形成和多極化
二、明朝對東亞海域的帶動及其主導地位的動搖
第二節中日貿易模式的轉變
一、豐臣秀吉的“天下一統”及其區域霸權構想
二、“勘閤”的變調與中日貿易模式的再構建
第三節日本對中國政策轉變的主要因素
一、德川幕府對貴金屬開發和輸齣的壟斷及日本貨幣
製度的統一
二、硃印船的海外貿易
三、貿易對象、交易途徑的增多
第四節東亞海域紛爭中日本的應對策略
一、平山常陳事件與天主教、新教國傢的對日貿易競爭
二、安南的阮、鄭之爭與日本在區域貿易中的優勢
三、柬埔寨與暹羅的爭端與日本對東南亞國傢的交涉政策
第四章清、日“往市”貿易模式的成立和展開
第一節“鎖國”與德川幕府對外政策的調整
第二節後金至清初的對日交涉
一、從努爾哈赤到順治帝的對日交涉策略
二、清朝商人赴日本貿易的開始
三、清朝海禁時期中日貿易的數量問題
第三節清朝海關貿易的開始與康熙帝對日官方交涉的嘗試
第四節德川日本對中國商船的貿易調控:從絲割符製度到正德
新例
第五節日本生産技術能力的提升對貿易主導權的影響:以瓷器
的輸齣為例
第六節幕府對輸齣品結構的調控 第五章正德新例的信牌製度與清日政治、經濟的博弈
第一節製定正德新例的雙重目的
第二節正德新例的實施與“唐通事”的中介作用
第三節信牌的意義:內外有彆的解釋
第四節康熙帝對日本信牌事件的處理
第五節日本信牌事件在清朝的政治意義
第六節德川幕府對中國交涉的特徵與康熙帝的對日交涉策略
第六章清、日貿易中的“唐船商人”
引言:唐船貿易與“唐船商人”
第一節唐船貿易對德川日本的意義
一、唐船聯結起的廣域貿易網絡
二、實物交易外的技術流轉與傳播
第二節清朝官府齣海許可證書所見赴日商人的位置
第三節唐船商人的處境(1):“信牌”成為清、日雙方官府
認可的製度以後
第四節唐船商人的處境(2):“盈物”及同類盤剝事件
第五節唐船商人的處境(3):唐人屋敷的博弈
第六節唐通事與德川日本的“懷柔遠商”
一、唐通事的身份屬性及編製
二、通事在唐船貿易中的工作
三、“懷柔遠商”:唐通事群體的政治功能
第七節“武威”與德川幕府對唐船商人的打殺
第七章清朝統治者的多極化世界觀與互市的展開
第一節康熙帝對日本信息和區域形勢的把握
一、“密探莫爾森”的日本情報
二、康熙朝官吏對海外情況的把握與皇帝的多極化世界觀
三、《尼布楚條約》的經驗與“多極化世界觀”的特徵
四、徐元夢、馬齊與康熙:沒有成果的決策層討論
第二節雍正帝對日本型區域秩序的默認
第三節乾隆年間議禁南洋貿易案再考察
一、紅溪慘案與“沉默外交”
二、議禁南洋貿易奏摺內容的再梳理
三、海外貿易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
四、沒有官方交涉的“朝貢國”荷蘭
結語
附錄《唐蠻貨物帳》(手寫影印本)
中國商船輸齣記錄整理(節選)
參考文獻
後記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