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讓-弗朗索瓦•利奧塔(Jean-François Lyotard,1924—1998),法國哲學傢,因在博士論文《話語,圖形》中試圖以莫裏斯•梅洛-龐蒂的現象學批評解構主義,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批判拉康的理論而被冠以後結構主義者之名,後又因《後現代狀況:關於知識的報告》的發錶而被認為是後現代主義的開創者。他根據現代性與後現代性的連續與變化的研究,對當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藝術現象進行哲學上的反思和批評。他的主要著作還有《力比多經濟學》、《異識》等。
-譯者簡介-
夏小燕,哲學工作者,主要研究領域為現象學、美學、法國和德國的當代哲學。譯有《從文本到行動》。
- 編輯推薦 -
★ 法國著名哲學傢讓-弗朗索瓦•利奧塔繼《後現代狀況》、《異識》後,最重要、討論幅度最廣的學術著作。“非人”、“崇高”等利奧塔最重要的觀點,在這本文集中得到瞭清晰的呈現和闡釋。
★ 在人類與機器意識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引起人們興趣的今天,眾多關於人類在當代世界中的意義的討論,皆不可避免地會迴到利奧塔對“非人”的分析。
★ 崇高一直是批判研究的核心範疇,利奧塔在本書中對康德、黑格爾以及埃德濛德•伯剋的崇高概念的解讀,對崇高理論在文學、繪畫等領域的具體應用的分析,是他對美學理論最重要的貢獻之一。
★ 本書是利奧塔作品中寫作相對明晰的著作,對於那些不熟悉他之前文本的讀者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其中,《重寫現代性》、《崇高與先鋒派》等文章亦是人文社科理論學習者和研究者反復研讀的經典文本。
- 內容簡介 -
人道主義意義上說的人是否在以窘迫的方式變成非人?×人之“本”是否就在於人身上住著非人?
這裏匯集的“漫談”沒有宣言或者專論的功能和價值,如利奧塔所言,它們都是一些應邀寫的文章,大多數是針對非專業的讀者,其餘的則是私下的交流。在書裏的一係列廣泛討論中,利奧塔研究瞭康德、海德格爾、阿多諾和德裏達的哲學,並著眼於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藝術傢——如塞尚、德彪西和布列茲——的作品。他還探討瞭時間與記憶、崇高與先鋒派,以及美學與政治之間的關係等議題。在這些討論中,他著重思考瞭現代性、進步與人之間密切但疑竇叢生的聯係,以及嚮後現代性的過渡。利奧塔聲稱,文學、哲學和藝術的任務就是見證並解釋這一艱難的過渡。
译者罗国祥,在百度上查了一下资料:1972年入武汉大学外文系法语专业学习,1975年留校任教。1976—1978在法国巴黎第三大学进修。现任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欧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法国研究所》所长、《法国研究》杂志主编、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 没看过其他的翻译,只...
評分译者罗国祥,在百度上查了一下资料:1972年入武汉大学外文系法语专业学习,1975年留校任教。1976—1978在法国巴黎第三大学进修。现任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欧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法国研究所》所长、《法国研究》杂志主编、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 没看过其他的翻译,只...
評分译者罗国祥,在百度上查了一下资料:1972年入武汉大学外文系法语专业学习,1975年留校任教。1976—1978在法国巴黎第三大学进修。现任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欧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法国研究所》所长、《法国研究》杂志主编、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 没看过其他的翻译,只...
評分不是標準化的專著,是哲學散文,又不失利奧塔的思想核心,真的有趣
评分“思想在於迎接還沒有被準備思考的東西,對發生的事情予以自由浮動的注意力,因此要懸置精神的確定行動。”教育的觀念如今與政治體的理想聯係在一起,學習的問題已從屬於另一種效果,不是闢路,而是清掃。成定局的清掃,不可逆轉,其原則存在著對目的的排斥,這種排斥曾經被喬裝打扮,包裹在人的命運、進步、解放與幸福當中。有瞭更多的知識和權力,能夠活在生物體之外,模擬太陽爆炸或是生物受精的我們,而今應該要知道我們所想要的,可隻是關於這一點,我們什麼都不知道。
评分利奧塔:“作為‘政治’,除瞭對這種非人的抵製還剩下什麼呢?為瞭抵製,除瞭整個心靈帶著悲苦而又令人贊嘆的非確定物(宿債由此而生而且不停地生齣)——也就是說帶著另一種非人——所承受的宿債還剩下什麼呢?這麵嚮童年的宿債,我們償還不清。然而,為瞭抵製而且也許為瞭讓它不成為不公正的,我們需要記住這宿債。寫作、思想、文學、藝術的使命就是冒險去見證它。”
评分從這裏知道瞭崇高感,真沒想到伯剋也有論崇高與美的書
评分啊 喜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