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1908-1966),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形成享誉译坛的傅译特色。主要翻译罗曼·罗兰、巴尔扎克、丹纳、服尔德、梅里美等法国名家名作,尤以《高老头》《约翰·克利斯朵夫》《艺术哲学》等译作最为著名,计三十四部,约五百万言,全部收录于《傅雷译文集》。一百余万言的文学、美术、音乐等著述收录于《傅雷文集》。傅雷先生为人坦荡,禀性刚毅,“文革”之初即受迫害,于一九六六年九月三日凌晨,与夫人朱梅馥双双愤而弃世,悲壮的走完了一生。身后由次子傅敏选编出版的《傅雷家书》,则是他性情中的文字,不经意的笔墨,不为发表而创作。“文革”后的新读者,大多通过家书才认识傅雷,甚至把书信家傅雷置于翻译家傅雷之上。
辑录傅雷与傅聪在1954年至1966年的家书。附有傅雷遗书影印件,以傅雷1956年所作《傅聪的成长》代序。
又热烈又恬静 又深刻又朴素 又温柔又高傲 又微妙又率直 这其实算不上是句子,仅仅八个词而已。然而它们的缀联结合出极高的境界,每次都让我由衷折服。请你白纸黑字一笔一划地书写它们,一笔一划深入体会其所蕴含的意味,一音一节细细品味其所构建起的人之为人所可以到达的精神...
评分又热烈又恬静 又深刻又朴素 又温柔又高傲 又微妙又率直 这其实算不上是句子,仅仅八个词而已。然而它们的缀联结合出极高的境界,每次都让我由衷折服。请你白纸黑字一笔一划地书写它们,一笔一划深入体会其所蕴含的意味,一音一节细细品味其所构建起的人之为人所可以到达的精神...
评分看过《哈佛家训》《剑桥家训》《伯爵家书》之类的书,但真正打动我的,还是《傅雷家书》,其中那种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感情,怎能不令人动容。 《傅雷家书》中最值得看的,我认为有两点。 一 父子情深 从各种资料及信件来看,傅雷是一个脾气暴躁的家长,他在信中也时时忏悔在...
出版社还是挺重要的,本书的编排并不是很好。但是内容着实丰富,等娃长大了会和娃一起读。你想让娃变成什么人,你自己首先就要成为什么人,教育真的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触动另一个灵魂。
评分温柔而坚定,深沉且热量,力透纸背的父爱,有爱和被爱的示范,情感充沛,又不乏理性。我坚信我从小被爱,但我也很无奈的发现,也许因为物理距离太近,父母没有过那么深沉而直白的表达,所以,我们的灵魂没有并肩携手的亲密感。这大概是这本书特别吸引我的原因。另外,这个本书的做工我给满分,柔韧而微黄的纸,触感和傅雷的语言一样温柔浑厚;卷曲不留痕,轻盈易携带。
评分温柔而坚定,深沉且热量,力透纸背的父爱,有爱和被爱的示范,情感充沛,又不乏理性。我坚信我从小被爱,但我也很无奈的发现,也许因为物理距离太近,父母没有过那么深沉而直白的表达,所以,我们的灵魂没有并肩携手的亲密感。这大概是这本书特别吸引我的原因。另外,这个本书的做工我给满分,柔韧而微黄的纸,触感和傅雷的语言一样温柔浑厚;卷曲不留痕,轻盈易携带。
评分看到了吧,培养一个钢琴家、一个音乐家、一个艺术家、一个“人”,是多么地不容易,如果傅聪不是天资聪颖,多半走火入魔;也看到了吧,人不是没有三六九等的,人类之间的差距除了来自于资本累积外,也就剩来自于这样的教育了。傅雷这样一个父亲,和儿子谈国学、世界文学、音乐、摄影、美术、旅行、恋爱、婚姻......告诫儿子艺术和真理第一、生活高于艺术、物质十分重要、生活要张弛有度、做人要善良温厚积极向上......讲到人生的时候——人生的关过不完、矛盾解决不完、没有完美的一天、要靠隐忍度过,暗暗看到他的人生观完美地契合了最后的命运,可怜他最后一封家书还天真地说“残余资产阶级混进党内的分子敢如此猖狂向党进攻”。这本书也让我想到在外求学的日子,爸爸用邮箱给我写的“家书”,一样地亲切,有时有些学究,可惜没有保存。
评分25岁读给五星,24岁时还不屑翻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