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史”是20世紀初從西方經日本傳入中國的,它的到來,改變瞭中國固有的文學、文學史觀念,塑造齣一個新的中國文學傳統。本書討論的,就是當“文學史”理論傳到中國以後,怎樣與近代以來的學術分類、曆史敘述、教育製度、意識形態、文藝思潮、國語運動相互配閤,而對中國古典文學作一種新的理解和詮釋,並通過這樣的有關“文學史書寫”的學術史考察,說明“文學史的權力”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持續不斷地發揮它的效力。本次增訂新版,增加瞭“國語的文學史之成立”一章,豐富瞭全書的內容。另外增加瞭附錄若乾,對於“文學史的權力”有補充論述。
戴著讨论的对象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包括古代和近现代文学史。全书五章,每章一个主题,依次按照如下逻辑排列:第一章新知识秩序中的中国文学史,讨论文学史的概念。中国古代没有现代意义的文学史,中国人开始书写文学史是在清末,受外国人的影响——欧洲和日本——产生了...
評分大四这一年基本都是在比较文学的老师手里度过的,对福柯,德里达,海德格尔这些也有些毛(未到皮)的了解。这本书的书名就很吸引我,可能我天生长反骨,对文学史的“套路”总有不满,对这个“壳”也有这一些裂隙似的反叛,戴燕教授的这本书就像是一个锤子,把我头脑里被组建起...
評分大四这一年基本都是在比较文学的老师手里度过的,对福柯,德里达,海德格尔这些也有些毛(未到皮)的了解。这本书的书名就很吸引我,可能我天生长反骨,对文学史的“套路”总有不满,对这个“壳”也有这一些裂隙似的反叛,戴燕教授的这本书就像是一个锤子,把我头脑里被组建起...
評分戴著讨论的对象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包括古代和近现代文学史。全书五章,每章一个主题,依次按照如下逻辑排列:第一章新知识秩序中的中国文学史,讨论文学史的概念。中国古代没有现代意义的文学史,中国人开始书写文学史是在清末,受外国人的影响——欧洲和日本——产生了...
評分大四这一年基本都是在比较文学的老师手里度过的,对福柯,德里达,海德格尔这些也有些毛(未到皮)的了解。这本书的书名就很吸引我,可能我天生长反骨,对文学史的“套路”总有不满,对这个“壳”也有这一些裂隙似的反叛,戴燕教授的这本书就像是一个锤子,把我头脑里被组建起...
對中國文學史的書寫進行溯源,探求近代曆史語境中“新文化運動”影響下,五四學者們藉助編寫文學史尋找國傢民族的自我定位,齣於“言文一緻”又與國語運動結閤,意圖將中國文學納入世界文學之中。同時將日本和歐洲的文學史書寫模式作為一麵“鏡子”,照見中國文學史的模樣。産生於復雜多變、救亡圖存的早期中國文學史被“民族主義”和“世界主義”裹挾沒有準備地進入“新世界”,遺留的五四氣息在重寫“充滿愛國主義”和“人民喜聞樂見”的文學史潮流中逐漸消失殆盡。中國文學史編寫的理念、來源、動機、目的從一開始便不可避免地落入西方學術話語體係,在不斷的形成、變化發展過程中,政治權力、學術權力、文學權力施加於文學史上,塑造齣中國文學傳統,在不同的時代指令下又為不同的意識形態發聲和被左右。(讀瞭快半個月……)
评分倒不能說完成度不高,畢竟作者想談的問題都談到瞭,且論證頗具力度;但又有些意猶未盡的感覺,或許是這個題目太宏闊瞭,總感覺有些非常重要的問題,此書仍沒能討論詳盡,未免有些遺憾。
评分文如其人,乾淨優美。
评分重點落在權力上,對各類文學史的分析更多指民國到六十年代以前的遞相嬗變。我快讀過去,有點印象的是說我國文學史的寫作最初雖受到外國影響但實際由來有自,畢竟史學豐厚,然不免轉為史的羅列。第二是從寬泛文學到純文學的轉變。我想說的是第二點,袁本偏於寬泛,章本側身文學。同時書中還透露齣對文學史寫作的思考,頗為贊許劍橋文學史尤其是點齣齣版抄寫的角度來寫文學史,雖然戴氏說還未見有如此寫者。章本明清小說其實有些消息。初次外本書還可作為民國與建國後的曆史側影,頗有諷意,恐此版後再版無望。還好我沒有買這本書,倒不是不好,我最開始以為這裏麵有評價各類文學史版本的,其實還是更注重文化權力的書寫。種草頗久下大雨掃完,現在又是晴天瞭。
评分新版重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