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诗人,46岁入瑞士籍。1946年歌德奖、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被誉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个骑士”。
黑塞1877年出生于德国一个传教士家族,其家庭宗教气息浓厚,这极大地影响了黑塞的文学创作。此外,黑塞自小热爱阅读,七岁就开 始了诗歌创作,并于1899年出版了首部诗集《浪漫之歌》,此后陆续出版了多部文学作品,其作品被译成50多种语言,影响了世界各地一代又一代的人,小说《荒原狼》更是在美国青少年中形成了一种流行文化。
黑塞的代表作有:小说《悉达多》《德米安》《荒原狼》《在轮下》等,诗歌《浪漫之歌》《孤独者之歌》等。
译者
张佩芬
195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西语系德语专业,曾在《译文》《世界文学》任编辑,1980年调至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从事德语文学研究。翻译引介了赫尔曼·黑塞、弗·迪仑马特等德语作家的多部作品,著有《黑塞研究》及论文多篇,译著有《赫尔曼·黑塞小说散文选》《迪仑马特小说集》《玻璃球游戏》《悉达多》《少年维特之烦恼》等。
本书是赫尔曼•黑塞小说精选集,收录了中篇小说三则,即《盖特露德》《克诺尔普》《悉达多》。
《盖特露德》讲述了两个音乐家和女孩儿盖特露德之间的三角恋故事。三人间的友情、爱情、婚姻与音乐交织在一起,音乐家科恩特情场失意,却在这些复杂的关系中探明了生命的意义,并在音乐创作上获得巨大的灵感,成为了大音乐家。《克诺尔普》则被黑塞称为“我最喜爱的小说”,主人公克诺尔普充满智慧却四处流浪,在生命弥留之际,回到家乡追寻美好的少年时光;在一个大雪之夜,向上帝忏悔了自己的一生。而《悉达多》则是一部充满宗教气息的作品,婆罗门青年悉达多离开优渥的贵族之家,走上沙门苦修之路,在与活佛乔达摩对话后意识到修行并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他再次入世,过上了骄奢淫逸的生活,厌倦之后在河边摆渡济世,最后在河流边悟道成“佛”。
这三篇小说是黑塞早期的重要作品,平淡的故事中洋溢着追寻自我的希望与真实,也展现了黑塞思想的智慧与光芒。
我考虑着是否该把书架上的书这么分类:提出问题的;给出答案的;和,仅供缓解孤独的。 那么黑塞的小说们将被我毫不犹豫的塞在第三格,和圣·埃克苏贝里的《小王子》紧紧依偎在一起。哦,当然,黑塞不是飞行家,也不写童话。他是一个在荆棘丛生的现实中自信的迷路者。...
评分记得开学第一节翻译课上,杨老师就给我们提到他翻译的两部作品,一部是Hermann Hesse的《悉达多》,一部是B.K.S.艾扬格的《光耀生命》。 一下震惊了,原来《悉达多》译者就是眼前这位教我们汉译英课程的杨玉功老师。 杨老师一副常见的中年人身材,平头,戴眼镜,看起...
评分这是我大二参加某某杯竞赛的研究项目成果,前后花费了我半年多的时间。 但最终没有入选,更遑论获奖。 在比赛结果揭晓后,我仔细查看了获奖者的研究项目,没有一个纯文学研究、甚至人文研究的项目,于是内心得到一丝(自我)安慰。 但还是想给这篇文章一个面世的机会,希望能为喜...
评分《悉达多》是黑塞最经典的长篇小说之一,它描写了主人公悉达多的一生。少年时代的他是一个印度婆罗门的儿子,家世显贵,英俊聪颖,他和好友歌文达一起练习沉思冥想,读经斋戒的技艺,但是对此他的内心不满足,也不安宁。于是,他和好友离开家,跟随流浪的沙门在森林中苦修。几...
评分(以防万一,再次强调,这个悉达多不是佛陀,只是黑塞小说中的男主角,他所领悟的也不是佛教的教义。) 1. 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是至今为止我看了最多遍的一本书,市面上能搜集到的译本,我都买了看了,仍然每读每有新收获。 我第一次读到这本书的时候...
由三篇小说组成。《悉达多》有如神谕。
评分翻译不行,看得我昏昏欲睡。听说黑塞原文是优美如诗的。
评分“爱这个世界,不藐视它,不去憎恨它和我自己,能够怀着爱、惊叹和敬畏的感情去观察它、我以及一切生物。”“智慧是无法表达的。”
评分收录的三篇我都很喜欢,要是会德语读原版的阅读体验更好,但是张佩芬老师的语言也很考究了,毕竟是老译者了,对黑塞的研究也很深。抛开这些不提,黑塞的东西就是透露着一股子佛教意味的,不仅是《悉达多》一篇,另两篇也是如此,故事都很简单,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惊喜,但是主角内心的拷问和丰富的内心活动实在很有趣。另外想说这个封面,没想到出来的效果还不错,毛书拿到手里还挺有感觉的。
评分三个故事 音乐家的三角恋 哲学大师的流浪生活 悉达多的成佛之路 如封面所说 ——自我回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